洪武生存指南_第012章:洪武二十五年(下)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012章:洪武二十五年(下) (第2/2页)

r>    大概就是如此。

    从洪武二十五年到洪武二十六年,失去了儿子,才一年时间不到,已经到了晚年的老皇帝,可能都还没有从悲痛中恢复过来,哪有那么多兔死狗烹的心思?

    普通父亲晚年丧子,只能悲痛一下。

    奈何,老朱偏偏是一个帝王,帝王一怒,伏尸百万,帝王崩溃,同样也会流血漂杵。

    因此,蓝玉桉,同样不是什么兔死狗烹。

    只是一次迁怒。

    你每人,拱火着我儿子接班,天南海北地各种折腾,折腾就折腾吧,却把我儿子折腾没了,既然如此,你们这些个混账,也跟着一起去罢!

    这才是老皇帝的正常心态。

    于是,蓝玉桉,史载,自凉国公蓝玉、吏部尚书詹徽、定远侯王弼以下,株连者,一万五千人!

    蓝玉桉是一次迁怒,其实还有另一重证据。

    两本书,一个《昭示女干党录》,一个《逆臣录》。

    大部分人潜意识里,针对胡惟庸桉的《昭示女干党录》,或许是洪武十三年发行的。

    其实不是。

    是洪武二十三年。

    问题是,老皇帝本有着赦免李善长等人的心思,耐不过儿子的坚持,任由李善长自杀,一批勋贵或诛或贬,这种状态下,不可能再有心思还出一本书,将曾经的

    老兄弟们彻底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因此可以想见,《昭示女干党录》,不是朱元章的本意,依旧是太子一党在cao盘。

    洪武二十六年,蓝玉桉,才短短三年时间过去,老朱肯定不会忘记那本书。

    既然你们折腾着把我曾经的老兄弟们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我也对仗一下,给你们也弄一本,《逆臣录》就此出炉。

    这本书,没有蓝玉的供词,但一干重要党羽中,吏部尚书詹徽,赫然在列。

    如果读内容,可以明显发现,各种鸡毛蒜皮,根本就没有甚么完善的谋反计划。

    因此,几乎就是一场闹剧。

    这其实也可以再次看出老皇帝的迁怒心态。

    不想要什么证据,就是弄死你们,给我儿子陪葬,在出本书给你们对仗一下。

    真相?

    谁在意真相了?

    冤?

    冤就冤吧。

    不在乎了。

    洪武朝还有一本书,也不能说是书,寥寥两千多字,大概是洪武二十年前后,诚意伯刘基的次子刘璟每年进京给老朱拜年,根据前后的几次问对,原原本本地记载了他和老朱对话的内容。

    这本书叫《遇恩录》。

    其中,短短的两千多字,老朱像一个迟暮老人一样念念叨叨,而出现频率相当高的一个词,是,足有五次。

    大体是一个长辈在教育晚辈,要勤勉好学,克己守身,将来和他父亲一样,在史书上留个。短短的两千多字,出现了五次,可见老朱当时的心态,他也是想要留个的。

    这一切,在洪武二十五年之后,戛然而止。

    老朱什么都不在乎了。

    蓝玉桉,迁怒了一场,当年就发布告示,无论是胡党还是蓝党,就此打住。

    【目前用下来,听书声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语音合成引擎,超100种音色,更是支持离线朗读的

    己也没能料到的,才一年时间不到,就不得不。

    伐谁?

    朱棣。

    诸多史书中,都说朱棣是一个阴谋家,提前就准备好了谋反,在自家花园地下室里打造兵器,如此之类。

    完全不顾逻辑上的时间线。

    老朱是洪武三十一年五月去世的,燕王是在建文元年七月起兵的,整个过程,才一年出头而已。

    这一年发生了什么?

    周王、代王、齐王、岷王,湘王等兄弟连续或废或死,而朱棣自己,也根本讨得了好,不仅军权被夺,燕王卫队被调走,还遭遇文官的严加看管,并且,不得不将自己的三个儿子全都送去了金陵当人质。

    朱棣还尝试过装疯卖傻。

    这其实都是服软。

    潜台词就是:侄儿啊,到此为止吧,放叔叔一条生路。

    可以说,相比其他已经落难的兄弟,燕王的处境也一点都不好,更别说还有足够的密谋时间。

    燕王的起兵,是非常仓促的。

    而且,还有一个说法,诸多塞王,以燕镇最强。

    又是睁着眼睛说瞎话。

    把拥有甲兵八万还控制着朵颜三卫的宁王放哪里了?

    那么,为什么是燕王?

    因为朱棣很清楚,上面三个哥哥都已经去世,如果不算朱标一系,他其实是法律意义上的第一顺位继承人,因此,在自己那个毫不讲一家人情面的侄儿完成了对一群弱势王爷的清洗之后,接下来,第一个就是他。

    已经都把儿子送去当人质了,建文帝还没有缓和的迹象,不反,难道等死?

    燕王反了。

    开始的时候,朱棣完全处在弱势地位,被官军追着打,如同流寇。

    直到拿下了宁王的军权,才拥有了和官军对抗的实力,然而,双方的差距依旧很大。

    谁也没料到,就这么拉拉扯扯了四年,竟然……成了!

    建文四年,燕军奇袭金陵,一战定江山。

    永乐皇帝即位。

    这一场因为洪武二十五年那一场大变引发的波澜,才正式宣告终结。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