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7章:对比太强烈 (第2/3页)
大明训练更多的骑兵部队,为将来彻底解决草原问题打下基础。 第三个,步步蚕食。 通过闪击战法不断削弱草原各部的同时,也不能放弃怀柔政策,招揽愿意归附的草原部族。 再就是,大明还将在自身兵力能够投放的区域内,不断建立城池堡寨,一步步向塞外扩张。 比如,彻底清除掉距离北方隘口100里内的敌对势力,就在100里的边界上,建立城池,四周关联堡寨,乃至其他一些防御措施。而这100里的区域内,既可以交给归附部落放牧,也能够适当进行屯田,供养军需。 以此类推。 这份方略背后,还设定了一个六年期的目标,所谓的两个‘三年计划’,以拿下故元上都开平,将这座城池以内的区域全都纳入大明版图,实现长期有效的控制,再以此为根据地,继续向北和向西驱逐草原各部。 跟着丈夫一步步走来,马氏也是懂得军事的。 对于这份方略,马氏的第一感觉,就一个字。 稳! 而且,马氏还看到了其中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历朝历代,对于北方,不是打不下,而是守不了,这份方略最大的特别之处,就是考虑到了一个‘守’字,而不是打完了,守不了,不得不重新退回。 虽然其中还少了各种细节,但,想想那小少年短短半年多时间经营海洋的结果,马氏也相信,对方应该有办法在不糜耗大明国帑的情况下,在北方实现一种至少可以达到自给自足程度的‘守’字。 这也是关键。 以往各朝为什么不能守? 不是缺兵少将。 而是,十斤的粮食,运到北方,路途消耗可能就要九斤,因此,实在是耗不起。 这么想着,马氏有些期待地翻到了第二份。 这是一份基建方略。 相比之前一看便知的军事方略,‘基建’是一个新词,马氏有些不解。 仔细阅读,这才明了。 大概就是疏浚运河、开辟道路、修建桥梁等相关。 不过,其中一些具体阐述,马氏又开始有些不懂。 比如其中又提到了她已经不止一次在丈夫这边看到或听到的‘分配’相关,显然来自某个少年的理论,将这甚么‘分配’分为了两种,所谓‘制度层面的利益分配’和‘地域层面的资源分配’。 这甚么‘基建’,就涉及后者。 其中还有举例。 元廷若能够顺畅地将南方盛产的粮食运往北方,支撑朝廷开支,养官、养军乃至养民,也不至于那么迅速地崩坏,被明军如刀切豆腐一般短短一年不到就一路攻破了大都。 然而,元廷想要做到这些,其中关键,就是‘运河’、‘道路’、‘桥梁’等与交通相关的基础建设,这恰恰是元廷不擅长的。 交通,又一个新词。 方略中还阐述,出色的基建,可以加强朝廷对地方的控制,在更加便利地实现‘地域层面的资源分配’同时,还能更加顺畅地推行‘制度层面的利益分配’。 相比之前的军事方略,对于这一份,马氏感觉自己看懂了,又似乎没看懂。 因为其中新东西太多。 方略最后,还有目标。 同样的‘三年计划’,一个是疏浚从大都到杭州的南北运河,一个是完善从金陵到临濠的水陆交通。 其中也有注解。 三年时间,肯定无法完成长达两千里南北运河的全线疏浚,因此,只能率先对重点淤塞区域进行清理,这需要数月时间的勘测,并做出详细规划。 再就是金陵到临濠的水陆交通。 马氏的第一反应,临濠是丈夫故乡,肯定是因此缘故,于是难免觉得……短期内,必要性不大。 注解却是,为了煤炭。 还附了一张图。 简略的手绘舆图,用红笔标了两个点,一个是淮河边的老朱故乡临濠府,一个是金陵上游当年渡江之地的太平府,一个标了‘煤’字,一个标了‘铁’字。 图下还有一行文字。 明显的某个少年人简体手迹:百亿吨级别的临濠煤矿加十亿吨级别的太平铁矿,足够完成初步的工业化。 不是说交通么? 怎么又来一个……这甚么,工业化? 马氏更看不懂了,但觉得,应该是很重要的一件事。 于是又将这份文书读了一遍,细细品味,才继续往后翻。 随后的文书,或者关于‘屯田’,或者关于‘卫生’,或者关于‘官吏制度’,或者关于‘户籍改革’,如此种种,每一项,都让马氏频频产生豁然开朗的感觉。 某个瞬间,马氏意识到一件事。 若只是其中一项两项,或许朝廷也不是没人能够想到,但,如此多的新政措施,都出自一个人,这简直……都无法形容。马氏忽然有些庆幸,那少年,嗯,照丈夫说法,是朱家的自己人,否则,若是落到元廷手里,甚至再早些,到了陈友谅或张士诚手里,这天下将会如何走势,实在难以预料。 当厚厚一叠文书剩下不多几份时,马氏看到了丈夫之前提及的文天祥殿试卷。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