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1章:损招 (第2/4页)
短板。 将大明一成的赋税换成麻料,显然也是老朱在确认海洋真是一块丰饶田地之后的一种再简单不过的明智选择。 而且,50文一斤的价格,也很有吸引力。 按照苎麻每亩50斤的产量,相当于一亩能得到2500文进账,等同2.5石粮食。 实际是,当下大明疆宇的平均粮食亩产,远远达不到2.5石的程度。 相比起来,苎麻的亩产,提升潜力反而很大,因为朱塬之前估算的50斤亩产,是民间习惯挑选贫瘠土地种植而且不怎么上心经营情况下的普遍亩产,毕竟这年代上好的田地,肯定优先种植粮食。 以后,就不一定了。 民间只要上心了,苎麻亩产达到百斤都不是问题,那就等同于一亩地5石的粮食产量。 更何况,官方也没有限制只能是苎麻。 若是朱塬之前也了解过的黄麻,一亩地亩产可是能达到两三百斤的。 朱塬读着信,脑海中也在飞快盘算。 今年大明赋税,之前没有了解过,但对比去年,随着大明版图的扩大,只是粮食方面,超过1500万石,应该没问题。 按照1500万石计算,一成就是150万石,折价150万两,兑换麻料,50文一斤,总计……嗯,3000万斤! 老朱疯了? 朱塬清晰记得,大明去年征收麻料67万斤,还有13万匹麻布,按照5斤一匹的重量,两者总计算是132万斤,这一下就增加了二十多倍。 不对! 朱塬再看书信,反应过来。 是夏税代交。 朱塬一直很关心各种税收问题,因此知道,这年代的粮税,秋税才是大头,比例的话,夏税大概只占总粮税的一到两成。 折中,取一成五计算,1500万石的15%,就是225万石,再算十分之一的代交比例,折合一下,就是450万斤麻料,相比去年的132万斤,这才是合理的啊。 吓自己一跳。 再说450万斤,听起来挺大一个数字,其实算算,也不多。 就如之前给老朱的信中提及,如果朱塬明年想要将大明海捕总产量提高到两三百万担级别,只是网具一项,需要麻料就是50万斤以上。 另外,海上运粮的规模还要扩大,一艘船,无论是建造还是维护,还有船帆、缆绳等等,动辄也是数百斤的需求。 还有其他方方面面,大到储备木料风雨天气需要蒙盖的油布,小到捆扎鱼获的麻绳,总之,450万斤,转眼也就消耗光了。 其实,照例再换一个单位,以后麻料也算100斤一担,450万斤,也就才4.5万担而已。 读完书信,感慨麻料问题就这样解决的同时,朱塬又回到更重要的一件事。 老朱让自己回金陵。 朱塬当然明白老朱的意图,自从老朱传令改组海军三卫并要求抽调精兵准备参与北伐,他就知道,老朱打算搞一次大的。 既然要搞大事情,以老朱事必躬亲的性格,大概率会亲赴前线坐镇。 老朱要去汴梁,而且不再是原时空中那样的巡幸,停留时间会很长,那就需要确保后方的稳定。 自己是老朱选定坐镇后方的一个人选。 首先,这份信任,让朱塬感动。 问题是,这边两件事,海运和海捕,虽然都已经顺利铺开,但,就像两颗刚刚发芽的幼苗,根基还不够深,经不起风雨,朱塬如果贸然离开,就算不会前功尽弃,也可能导致两颗幼苗因为缺少看护而长歪。 因此,短时间内还是不能走。 不仅如此,老朱去汴梁亲自指挥北伐的话,朱塬觉得,自己也不适合返回金陵。 老朱希望自己坐镇后方,是为了稳定,但,不说其他,想想曾经的这段时间,老朱离开金陵时,鸡狗不对头的李善长和刘伯温闹出了多少幺蛾子,以至于当年八月,刘基一气之下直接辞了官。 刘基已经提前脱身,自己如果回去,以他的受瞩目程度,还有和左相之间不知不觉产生的龃龉,很可能会顶替刘基的角色,与李善长再闹一个不可开交。 相比起来,留在明州,反而是更好的选择。 点将台上。 闻造站在旁边,耐心地等朱塬读完了信,看他将皇帝陛下的几页信纸叠好重新装入信封,便抱拳道:“大人打算何时动身,职下可参与护送?” 朱塬摇头:“我不打算回去。” 闻造:“……” 朱塬看了眼一时间不知道该怎么回应的闻造,笑了笑,说道:“你先去休息吧,我稍后写一封信给祖上,详细解释这件事,你明天送回金陵。祖上看了信,会明白我心思的。” 闻造想了想,还是劝道:“大人,北方……职下能猜到一些,主上召大人回京,定是有重任委与。” 既然能在拱卫司出头,闻造一点不缺少头脑和见识,因此也能看出,皇帝陛下,大概是想要亲征了。 召朱塬回去,显然就是希望他能和群臣一起坐镇后方。 若是其他甚么人,能被皇帝陛下如此信任,那肯定是要感激涕零的,而眼前,这位小大人……这反应……闻造理解不了。 而且,这是抗旨啊! 闻造当然明白,现实里抗拒皇帝陛下旨意,并不会如一些戏文里那样动辄就要杀头,但,肯定也是会让主上不喜的。 聪明的臣子可不该做这种事。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