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一章:向户部要钱 (第2/2页)
根据史料推测,明朝末年,辽东的人口差不多在百万左右,万历初年,人口数量差不多也有个六七十万,这些人口只集中在几个城池周围,不利于辽东的发展。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明朝的辽东,只有这几个地方适合耕种,更东北的地方,大多都是一片蛮荒,属于未开发区,不适合农耕。 加之气候渐渐转冷,在没有现代机械和技术的情况下,农耕会很艰难。 想要更好的整合辽东,就要把聚集在这几个城池周围的百姓们散布出去,让他们在辽东开枝散叶。 万历心中已经有了办法,建城,拉动就业,拉动人口流动,同时发展辽东的土特产。 在赫图阿拉、图伦城、以及王台所在地方建城,招募当地百姓充当施工队,拉动就业,拉动经济。 让户部一家拿出这笔钱,恐怕是要他们的命。 所以,万历打算让户部出一些,外帑出一些。 当然,这些钱以后肯定是能赚回来的,垄断辽东那边的贸易,早晚有一天能把这钱赚回来。 再说了,这是民生大事,事关朝廷安稳,出一些钱,也没什么。 户部不会轻易掏钱的,这就要使些手段了。 当然,此事还要支会张居正。 还有京营问题。 这次辽东战事,徐泽民统领的那两千士兵对辽东战事有不小的影响,由此可见京营兵马还是很有战斗力的。 目前,京营兵马仅有一万余人。 这不符合万历的想法。
况且,现在的京营之中,只有步兵和火铳兵,缺乏骑兵。 在这个时代,骑兵是很重要的兵种。 有着快速突进,敌情侦探,强势突击等作用。 京营,不能没有骑兵。 但是,骑兵和步兵、火铳兵不同,步兵和火铳兵半年就能训练出来,而骑兵需要长年累月的训练才能养出来。 让京营自己训练骑兵,有些不太现实。 在李成梁的捷报之中,有一个人引起了万历的注意。 那就是查大受。 李成梁没少说查大受的好话,说他勇猛无敌,说他能力出众,骑术了得。 既然如此的话,那就征查大受入京营,同时征调两百辽东骑兵充入京营。 羊毛不能只在一头羊身上薅,骑兵对辽东来说,还是很重要的。 两百骑兵就差不多了,要的多了,就会伤筋动骨。 戚继光现在是蓟镇总兵,兼掌昌平和保定。 蓟镇的兵马,是戚继光的嫡系,之前已经要了一千人,再要就不太合适。 于是,万历打算征调昌平或者保定的骑兵。 万历想到了一个人。 如今的保定左营中军杨元。 此人之前武举出身,比卫所将官悍勇,后来朝鲜战争时,作为经略宋应昌的中军出征,授中协副总兵官、提督佥事,领二千兵。 在平壤之战中,攻击西城小西门,消灭了倭寇大量有生力量。 在碧蹄馆战役中,只身带领一千人,救援被倭寇重重围困的李如松。后被宋应昌弹劾革职,随提督李如松回国。 丁酉再乱之后,杨元再次出征。 当时,杨元统领三千兵马,镇守南原。 南原之战中,以三千人誓死抵抗近五万倭寇,最终带领剩余部下突围。 可惜的是,回国之后,被麻贵以战败之罪押解至辽阳,斩首。 以三千战五万,非战之罪。 但在当时,却落得斩首的下场。 此人的能力还是有的,果敢勇猛,最为关键的是,他既不是李成梁的人,也不是戚继光的人,属于光杆一个。 这样的人,充入京营最好不过。 “隆庆二年时,先帝让戚继光训练过保定的兵马,既然如此,那就让杨元入京营,顺便看看保定有多少骑兵,搜刮一些进来。就算骑兵不多,弄一些战马回来也是好的。”万历暗暗想到。 夜深了,万历整理好思绪,回到了寝宫。 第二天讲读后,万历让人把张居正和王国光请到了乾清宫书房中。 辽东那边的城池要建,这是花钱的项目,得要钱。 “先生可知辽东大捷?!”万历坐在书桌后,看着面前的两人。 “回禀陛下,臣已经知道了。”张居正回道。 辽东大捷已经传遍整个京城,张居正早就知道了。 “朕的意思是,接下来,该如何管理辽东?”万历问道。 张居正有些不解,怎么管理?之前怎么管理,现在就怎么管理,这还有什么问题吗?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