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四百四十章 始皇帝:是大父想差了 (第1/2页)
蒙武心中也很是感慨,看着眼前祖孙和睦,谈笑间就把阿房宫这个饱受诟病的宫殿,变成了一项足以聚拢天下士人之心的善政,忽然就想起了当初的长公子扶苏。 也是关于这座阿房宫。 那时候,陛下刚刚决意修建阿房宫,长公子扶苏忧心不已,担心会因此加重天下百姓的负担,为此不止一次地跑到宫里,向陛下苦苦劝谏。 至今,他依然记得那时候,长公子义无反顾的神情。 “陛下,如今天下初定,民生疲敝,百废待兴,正当与民休息,举四海之力,共克时艰的关键时候,岂能在这个时候,大兴土木,劳民伤财……” 结果,就是不欢而散。 长公子扶苏被陛下申斥,禁足两月,阿房宫照常兴建。 很长一段时间,他都对长公子当时的凛然风骨以及仁厚之心所倾倒,觉得只有这样的长公子,才是大秦最合适的继承者。 并对这个想法坚信不疑,哪怕是扶苏后来被逐出咸阳,赶往上郡,都从未动摇。 但今天,看到皇长孙就这样,轻描淡写,不带半点烟火气地,把这座宫殿,变成了类似当初齐地稷下学宫,可以帮助大秦聚拢人才的所在,忽然就有些动摇。 跟皇长孙比起来,长公子似乎真的缺少一些智慧和手段? 不,不是长公子缺少智慧和手段,而是皇长孙殿下举重若轻,手段更加的高明! 想到这里,蒙武不由眸光闪动了一下,看向皇长孙的时候,心中忽然就多了一些莫名的意味。 午饭是在章台宫吃的。 皇长孙殿下亲自下厨,为自家大父精心准备了几份清淡易消化的小菜。 至于他自己,当然还是以rou食为主。 虽然如今,他已经不需要顿顿斗米十rou,但如果有机会吃,自然也不会刻意去虐待自己,毕竟这些高营养的东西,才可以让他长时间的保持精力的充沛。 果然,对于他的rou食,包括王翦和蒙武在内,几位老人家都只是简单地尝了几口,赞不绝口地夸了几句,也就不再多吃了。 反倒是他精细准备的那几个清淡的小菜,颇受欢迎,被几人吃了個精光。 临到离开时候,尉缭子、王翦和蒙武三人,还特意跟赵郢约好,准备回头就派自家的后厨去皇长孙的府上学习烹制这些菜式的手法。 对此,赵郢自然是欣然应允。 赵郢亲自送出宫门之外,一直到三人的马车,相继离开,赵郢这才转身而回。 终于回来了,自然得先帮助自家大父分担一下压力。 虽然他一直没有细问,但几个月没见,始皇帝不仅整个人越发消瘦,鬓间的白发变得更加显眼,就连面色也有些不正常的潮红。 甚至还会时不时地发出一阵压抑不住的轻咳。 他哪里会看不出自家大父这身体,已经出现了极为严重的问题,甚至都比不上他刚刚强闯进宫的那段时间。 “去,把陛下需要处理的奏疏,都给我搬过来吧……” 皇长孙帮助陛下批阅奏疏,对于这些随侍左右的宫女内侍而言,都已经见得习惯了,故而,下意识地转身就出去了。 始皇帝:…… “咳,今天政务不多,朕能处理,你刚刚回来,旅途劳顿,要不还是先回家休息去吧……” 始皇帝阻止不及,只能试图打消赵郢的念头。 赵郢:…… 很快他就明白,始皇帝为什么这么反常的原因了。 看着始皇帝几案上,那堆积的宛若小山般的奏疏,赵郢不由沉默,良久不语。 始皇帝不知道为什么,忽然就有些莫名的心虚。 “朕,朕也不是天天都这么忙,就是随便看看——毕竟,都是国家大事,朕身为皇帝,岂能尽数委于人手,你说是不是……” 赵郢:…… 回过头来,有些无奈地道。 “大父,政务是一天能处理完的吗?这些事,再重要,有您老人家的身体重要吗?只要身体恢复好了,有的是时间处理这些,要是您老人家的身体累垮了,您处理再多这些东西,对我来讲,又有什么价值……” 始皇帝看着忧心忡忡的大孙子,心中忽然就很有些内疚,就跟犯了错的老孩子似的。 “对,对,对,是大父想差了,以后都听你的……” 赵郢:…… 张了张嘴,却不知道说什么好了。 还能怎么办啊—— 最终,只能认命地叹了一口气。 “总之,以后您老人家,一定要好好调养身体,再不许这般——实在不行,您就搬到我那里去住,我亲自盯着您……” 说到这里,又很是懊悔地拍了一下自己的脑袋。 “早知道您这样,当初说什么,我也不能出去——回头我才要去找那些内阁大臣的麻烦,我让他们帮您分担,他们就是这么给我分担的嘛……” 从来没想过,有朝一日,会被人这样的抱怨,但不知道为什么,始皇帝心中却觉得有些暖暖的,看着赵郢那关心的眼神,脸上莫名地就有了一丝慈祥的笑意。 “好,好,好,都依你——” 说到这里,始皇帝的眼神闪动了一下,颇为随意地摆了摆手。 “以后大父就好好的调养身体,等着给你带孩子,这些政务就全交给你了,到时候你可别说大父光指使你……” 说完,走到一旁的躺椅上,舒舒服服地躺下,双手交叠在胸口,神情惬意地闭上了眼睛。 赵郢不由哑然失笑。 摇了摇头,颇为熟练地坐到一旁,帮助始皇帝批阅今天的奏疏。 这个时候,他才发现自己刚刚真是错怪了内阁的曹参和李忱他们几人,因为这里面的每一份奏疏,都附着几人非常简洁明了的分析,以及相关的建议。 只不过是自家大父,不放心,又亲自批阅了一遍。 有些奏疏里面,他甚至还亲笔在几人批阅的建议之下,批注上了自己的建议,指出了几人的问题。 看着那熟悉的笔迹,以及熟悉的批注,赵郢忽然就觉得鼻子有些发酸。 以他的聪慧,怎么会看不出,自家这位大父,这是在亲自培养自己看中的这几位内阁辅臣。他情不自禁地微微回头,看了一眼,那位躺在摇椅上闭目养神的老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