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一章 建功未必手中剑 (第2/2页)
精神。 就连虞家也不例外。 唯一例外的是,虞家又为了谁去收购调集粮食起了争执,折腾了一下午,等到勉强定下人选,已经到了当天的夜里。 虞让满脸疲倦地捏了捏眉心。 “且散了吧,三叔你们记得明日尽早动身,不要吝啬钱财,能多收一份,就多收一份,现阶段,什么都没有粮食重要,只要粮食能收上来,花多少钱,都是小事……” 虞颂有些敷衍地点了点头。 “放心,老夫活了一把年纪了,这道理,我自是理会的……” 虞颂把话说到这份上,虞让也只能选择相信,不然又不知道要争到什么时候才能有一个结论。只希望自家这个三叔,关键时候,真的能顶得上去,千万别再出了什么差错。 结果,在与家主虞让交锋过程中再胜一局的虞颂,心情大好,当晚留宿在刚刚纳的两房小妾房中,庆贺了一晚上—— 第二天一觉醒来,早已经日上三竿了。 出了门,见家族中几个管事,已经一脸焦急地等候在外面,眼中不由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尴尬,但旋即他便板起脸来,神色不快地呵斥道。 “我平日里,怎么教导你们的,每逢大事,要有静气,你们这就坐不住了——老夫今日其实就是故意考验考验你们,看看谁能稳得住心性,结果……” 虞颂一边摇头,一边不动声色地揉了揉有些酸疼的老腰。 这副做派,让原本等得有些心浮气躁的管事,就跟被人当头浇了一盆凉水似的,瞬间就xiele气。 “三叔公教训的是,是我们的错……” “三叔,您用心良苦……” “……” 看着众人纷纷认错,虞颂这才满意地点了点头。 “还不错,懂得知错就改,也不枉老夫教导你们一番……” 等虞颂洗漱完毕,又吃完早饭,坐着马车,离开虞家的时候,时间已经过去了大半晌。在工地上亲自监督着沟渠修筑的虞让,听到这个消息之后,气得不由眼前发黑。
但也只能深吸一口气,勉强稳住情绪。 虞家好不容易才稳定下来,可以安心的修筑沟渠了,决不能因为这点事再与三房那边有什么冲突,不然一旦三房那边彻底的撂挑子,自己可就真的无法跟皇长孙殿下交代了。 对于外界的这些纷纷扰扰,都是意料之中的事,赵郢并没有去关注。 因为对于会稽郡而言,还有远比这更紧要的问题,需要处理。 会稽郡,郡兵大营。 赵郢的到来,让这座大营瞬间沸腾。 或许,在普通百姓眼中,皇长孙就是一个仁而爱人,非常聪明,又非常善于打仗的年轻人,但在这些经历过六国纷争,从刀山尸海中走出来的老兵而言,皇长孙殿下就是一个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神! 故而,当赵郢在兵校场上一出现,下面顿时响起山呼海啸的欢呼声。 “殿下万胜,殿下万胜!” 一个个看向赵郢的眼神狂热。 赵郢微笑着颔首示意,然后伸手往下微微一压,台下瞬间鸦雀无声。 这一幕,瞧得跟在赵郢身后的公子将闾,不由暗自挑眉。 他从来没有这么直观地感受过,自家这位大侄子,在军中的威望! 恍惚间,他都无法把眼前这位背影高大,站在那里,如渊渟岳峙,气势无双的皇长孙,跟平日里那位看上去笑眯眯的,在自己面前,说话亲切随意,言必称三叔的大侄子联系到一起。 他看着赵郢的背影,不知道为什么,忽然就想起了自己那位一言九鼎,说一不二的阿翁。 “真像啊——” 他忽然有些明白,为什么自家阿翁,会对这位大侄子青睐有加了。 两者在某些方面,真的很像。 除了比自家阿翁更容易让人亲近之外,两者之间,极像! “诸位将士,你们都是我大秦的功臣,都曾经在战场立下过赫赫战功,都曾经为稳定会稽的局面,做出过杰出的贡献,请允许我,代表朝廷,代表陛下,对你们致以最诚挚的感谢!感谢你们——” “万胜,万胜——” 赵郢一句话,就让这些在战场上打过多少滚的汉子红了眼睛。 这个时代,他们何曾听过这种暖心窝子的话语? 尤其是这些话,还是出自皇长孙口中。 出自大秦的战神口中! 这是来自英雄的认可,战神的认可。 等大家情绪渐渐平息下来,赵郢这才环顾天下上万的精兵。 “我今日来此,除了想要来看看大家之外,其实还有一个问题,想要问一问大家,我们为什么要当兵……” “平息战乱,造福黎民,效忠陛下,守护大秦!” 这都是《铸兵魂》上的标准答案,他们平日里被督促学习的次数多了,皇长孙这么一问,自然是脱口而出。 赵郢不由满意点了点头。 “很好,你们都是我大秦的精锐之士,是真正的虎贲,然而,如今天下一统,刀兵入库,除了偶尔追剿些许不成气候的山匪流寇之外,我们几乎无事可做……” 说到这里,赵郢话锋一转。 “众将士,我们都是从战场上走下来的英雄,然而,今天英雄无用武之地,岂不憾乎?” 这一句,让所有人不由沉默下来。 对啊,英雄无用武之地! 他们当兵为的是什么? 或许,他们无法真正理解《铸兵魂》上的说辞,但是他们有一个念头很朴实,那就是在战场上立功去,杀敌晋爵,分田免役,改变家族的命运! 然而,今天困守在这会稽,连上战场的机会都没有,自己这兵当的还有什么意义? “殿下,计将安出……” 台下,不知是谁,忽然喊出这么一句,赵郢眸光一闪,就看到了人群中一个三十几许的汉子,不由微不可查地冲着他微微点了点头,笑道。 “大家可曾想过,我们当兵,想要报效朝廷,想要建功立业,未必需要腰间的宝剑,未必需要手中的长戈……”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