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八章 勉为其难 (第2/2页)
身去,举起毛笔,准备把诸暨县圈出来,然后就在此时,忽然就听一个稍显苍老的声音传来。 “请问殿下,若是出现两家同时挑选一处,怎么办?” 原本已经把心稍稍放下来的钟家家主,闻言顿时就头皮一麻,有些紧张地看向赵郢手中的毛笔,恨不得冲上去,直接把诸暨县的地段给圈下来。 因为他听得很清楚,刚才说话的那老东西,就是诸暨县最大的豪族,诸家家主诸璋! 跟他们钟算是生意上最主要的竞争对手。 很明显,这老东西就是冲着他们来的。 谁知道,人越担心什么,就越来什么,就看到皇长孙那即将画上去的毛笔又轻轻收了回来,笑着道。 “修建沟渠,乃是朝廷造福地方的善政,为了保证修建的进度和质量,自然是谁家的实力强,谁能更好更快的完成任务,便交给谁来负责……” 诸璋闻言,顿时点了点头。 “殿下,我诸家在诸暨县定居数百年,族人遍布乡里,只需振臂一呼,就能召集上千民壮,修建沟渠,足以保证沟渠的质量和进度……” 赵郢微微颔首,不过没有搭话。 诸璋知道,自己要想从钟家手中把这份好处争过来,定然需要付出更多的代价,故而,唯一沉吟,便瞬间有了决断。 “殿下,修建沟渠,本来就是造福乡里,我诸家身为诸暨县大族,亦蒙受其恩惠,岂有自己受惠,反而劳动朝廷钱粮补贴的道理?” 虞让,龙蠡:…… 所有人:…… 看着诸璋的眼神,就有些危险。 这狗贼—— 但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为了避免钟借助修建沟渠的事,把自家彻底踢出局,此时,诸璋即便是知道,可能会引来抱怨,但也顾不得那么多了。他一脸慷慨地上前一步,冲着赵郢深施一礼。 “诸家虽然经商,但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向来最重德行,最喜帮扶乡里,造福百姓,殿下亲自出面,为我们会稽郡的百姓修筑沟渠,必将青史留名,此等盛事,我诸家岂能没有一点点心意表示?”
说到这里,诸璋再次深施一礼。 “我诸家愿意承包下修建沟渠的所有费用,为会稽郡的百姓,尽一点微不足道的心意……” 赵郢闻言眉头微蹙,神色之间有些迟疑。 “诸家主,这样不好吧,你这样,一旦传出去,怕不是有人要疑心我们朝廷又要借故盘剥地方,不妥,不妥,你的这份心意,我们心领了……” 诸璋见状,就知道这位皇长孙殿下恐怕已经动了心思,顿时再接再厉,一脸诚恳地道。 “普天之下,谁不知道皇长孙仁而爱人,乃是厚德君子,小民虽然远在会稽,也早有耳闻,然而天地万物,向阳而生,有皇长孙厚德在前,自然就有小人跟随在后,无他,仰慕其德而已,您的心意,我们都知道,但我诸暨县百姓,亦有廉耻之心,还请殿下成全……” 看着一副,你不答应我就坚决不起身的诸璋,赵郢一脸为难地叹了一口气,亲自走到诸璋的面前,扶住了诸璋的手臂,感叹地道。 “这——果然乡有遗贤啊,想不到乡野之中,还有诸家主这样贤德兼备的长者,算了,此事我若是不答应,反倒是显得我不近人情……” 说着,摇了摇头,一脸感慨地提起毛笔,在诸暨县上重重地圈出一笔。 “既然如此,那诸暨县就交给你们诸家!” 钟家家主:!!!!!! 他有心想要抗议,然而,皇长孙那边已经当着众人,把事情定了下来,他也只能无奈地坐下。只不过,再看向赵郢的眼神,就很有些怨艾。 明明是我先来的…… 很多事,其实就是连锁反应,而不是在于你看没看透。 事实上,在座的人,哪个不是人精? 岂能会没有人看出虞家和龙家,其实都是皇长孙早就内定的人选,今日出来,就是专门给大家做样子的,但问题的关键是,你看出又如何? 这件事,本来就挡不住。 而且谁都明白,这件事,你不干,别人不一定干,最关键的是,同样是干,谁先站出来,谁能先入了皇长孙的眼。 “殿下,我们张家也愿意效仿诸家,为此事尽一点绵薄之力……” “殿下,我们宋家也愿意自费修建,为此事尽一份绵薄之力……” “殿下,殿下……” “……” 看着群情激昂的众人,赵郢不由摊了摊手,一脸的为难。 “这——诸位乡贤,各位家主,你们这——” 赵郢有些感慨地叹了一口气。 “我会稽郡果然民风淳朴,多积善厚德之家,但你们这样,我也很为难啊……” 说着,赵郢侧过身来,看着身后那一张已经圈出三个县的地图。 “大家的心意我都能理解,也很想成全大家,可奈何修建沟渠,不是儿戏,为了最大可能地保证沟渠的质量与一致性,我们只能把它分割成二十六处,如今只剩下了二十三处了,为之奈何……” 赵郢的意思很明显。 反正早已经规划好,不可能临时再行细分,大家也不由眉头紧蹙,顿时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起来。赵郢也不说话,只是一脸为难地坐在那里,等着大家商量出一个结果来。 事实证明,一旦大家都想做的时候,大家总能相互妥协,商量出一个解决问题的办法来。 最终,剩下的众人,根据自己的利益述求,自行地组合成了二十三个小团体,算是人人有份,又各自推举出一个代表,作为代表,应承下此事。 并当着赵郢与众人的面,再三表示。 修建沟渠,乃是会稽百姓自己的事,自己身为会稽百姓,为自己修建沟渠,浇灌自家的田地,却让朝廷花费钱粮,那就是在丢会稽郡的脸面! 坚决不能同意。 皇长孙再三推辞,见众人态度坚决,这才迫不得已,勉为其难地点了点头。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