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一章 匈奴侵边 (第1/2页)
在上面端端正正地写下几个大字。 改土归流。 其实,秦朝对百越的治理,并不短视。 始皇帝平定百越之后,在岭南退出来一系列稳定地方的措施,不仅在岭南设置了桂林、象郡和南海三郡,推行郡县制,还在相对发达的南海郡设置南海尉,震慑地方。 同时,迁徙内地百姓,充实岭南,鼓励垦殖和与当地居民通婚。就连郡县的官员也都是由中央朝廷派遣的,虽然这些人大多都是在朝中受到贬斥,不得不去的。 但这并不影响对岭南实际的治理,以及中原文明在岭南的影响。 不过这种羁縻政策,并没有真正解决岭南的问题,各部族依然拥有着高度的自治权限,朝廷无法像治理内地那样,深入治理岭南。 即便是有几十万大军镇守,也不得不以忍让三分。 所以,当认识到这个问题之后,赵郢不得不思考后世那个影响深远的改土归流政策的可行性。 虽然后世证明改土归流可行,但并不意味着这项政策搬到大秦也可行,明清之后,这项举措之所以能够推行,其实跟自秦朝以来,岭南与内地百姓之间不断交流,相互影响有关系。 那是建立在一千多年的历史积淀之上的! 现在生硬的搬过来,大抵解决不了问题,而且一个不好,还会激起岭南部族那敏感的神经,让好不容易才平复下来的岭南,再次陷入永无休止的战乱当郑 随带,也把早已经疲敝不堪的大秦,彻底拖向毁灭的深渊。 想到这里,他的脸色越发认真起来。 经过始皇帝这几个月来几乎是手把手的教导,赵郢如今的政治眼光和智慧早已经今非昔比。他要的不是一个照搬照抄的改土归流,而是一个真正能适合大秦和岭南现状的,简化版本的改土归流。 所以,这份奏疏,他涂涂改改,写了几乎大半个晚上,一直到子时,才勉强改完。 拿起来,重新审视了一遍,见没有什么错漏,这才长舒了一口气。 看看色已经晚了,也没再回自己院子,而是直接在书房里面的床榻上躺下了。 他不知道的是,就在他在那张纸上写下改土归流那四个字的瞬间,有一位眼神灵动,眉目如画的少女,正好走到他院的门口。 恍若心有所感,蓦然停下脚步,抬头看向赵郢书房所在的方向,眼中露出一丝诧异。 那位有趣的皇长孙殿下的气象又变了。 她的目光中,宛若有了流光,秀眉轻蹙,满眼不解。依然是变幻不定的命相,可隐约间,那一丝堂皇霸道的王气猛然间又涨了三分! 所以,刚才到底发生了什么! 联想到刚才张良命相的变化,许负眼中的好奇的神色不由更浓了几分。 “有趣——” 许负默然良久,忽然破颜一笑,转身而回,脚步轻盈,宛若一只暗夜中的精灵。 …… 就在赵郢熬夜琢磨如何治理岭南的问题时,距离咸阳最近的河东、河内、三川以及原本作为赵国都城的邯郸,却有不少人正彻夜难眠。 几大车忽如其来的书籍,彻底打破了这些郡县的宁静。 跟传统的竹简和木简不同,那些书籍由一种他们从未见过的类似布帛的东西书写而成,但就算是书写,也透着一股子让人看不清的诡异。 所有的书籍的字体,竟然宛若一体,不差毫厘! 这怎么可能! 邯郸郡,故赵广武君府上,一些故赵的贵族自发地聚集在一起,看着广武君李左车托人从郡守府上得到的几本书籍,不由面面相觑,这到底是什么东西! “可曾打听清楚朝廷此举的用意……” 一位须发斑白的老者,眉头紧蹙,看向坐在那里默然不语的李左车。 “是要郡守府负责便宜卖给郡中少年,贫寒子弟,供他们学习阅读,此后朝廷招贤纳士,选拔官吏,这些书籍将作为考察的一部分……” 李左车此言一出,所有人不由一片哗然。 那些农桑之学,医卜星象的作品还无所谓,但那本《铸军魂》…… 由于邯郸距离咸阳并不算远,所以,跟会稽郡不同,《铸军魂》的推广并没有彻底停摆,但在赵国这些贵族明里暗里的抵触之下,进展也很不顺利。 但那是以前,一旦这些书籍发到郡中那些少年,尤其是那些贫寒子弟手中,那局势恐怕就真的要失控了。 要知道,如今这些年轻人早已经因为那份用心险恶的推恩令,变得对主家颇为抵触,若是再读了这些书籍。 所有人,不由倒吸了一口凉气。 大秦这是连一点余地都不想给留啊! “怎么办?若是任由这些书籍流入民间,后果恐怕不堪设想……” 刚才问话的老者,眉头紧锁,眼中闪过一丝深深的担忧。 身为庞煖的后人,他的眼光和见识虽然不及先人,但在这些故赵贵族之中也是出类拔萃的,自然知道任由这种书籍推广之后的可怕后果。 但朝廷打着选拔官吏的旗号,谁能挡得住? 别外人,恐怕就是族中那些年轻子弟,恐怕都不好拦。 怎么啊—— 推恩令,卡住迟迟不肯推行,如今这些人想通过读书谋取一份前程,你们也要拦着?真要是硬拦,恐怕不用朝廷出手,家族内部就会陷入混乱之郑 李左车苦笑道。 “我已经让人辗转请托,央求郡中管事的府吏,暂时压住了这一消息,可如今大势在秦,我们能做的,其实很有限,这件事早晚摁不住的……” 就在这时,一位留着三缕清须的中年男子站起身来。 “赵某倒是有一个想法,不知道能不能协…” 听他这么一,所有人顿时纷纷望了过去。庞家的这位老者,更是一脸期待地看向中年男子。 “赵将军有何良策——” 话的中年男子,是赵奢的后人,也就是那位大名鼎鼎的赵括的胞弟赵顿,曾任赵国军中校尉,在老将军廉颇手下效力。 “不是要便宜卖给军中年轻子弟吗?我们虽然无法阻挡朝廷政令,但我们买下来应该没有什么问题吧……”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