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宋_327.天下日报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327.天下日报 (第2/2页)

市场,挤压无良小报的生存空间。

    为了见

    证天下日报的面世,赵孟启在这一天亲自来到了文宣司印报坊,王应麟等官员已经早早等着了。

    连夜印制好的报纸,散发了nongnong的墨香,赵孟启随手拿起一份查看起来。

    纸张比较粗糙但厚实,大小与后世相仿,虽然只有一页,却两面都有印刷。

    由于采用的是铅活字和油墨,因此字体只有蝇头大,因此纸张利用率很高。

    这么一来,成本得以压缩,这是民间小报难以企及的绝大优势。

    王应麟神情有些忐忑。

    大宋印刷业十分发达,一册常规的书籍,在宋徽宗时大约一百文钱,此时通常要四百文左右。

    并不是真的贵了,而是通货膨胀的原因,那时候一石米五百文左右,这时候在两贯钱左右浮动。

    民间小报一般都是二十文的样子,约莫一份能赚三五文,所以就算赵孟启把天下日报定价十文钱,也还是有很大价格优势,这样即便没什么盈利,保本却没问题。

    赵孟启翻看着报纸,笑着说,

    这倒不假,谁不知道您是呢。

    王应麟暗自失笑,嘴上继续劝说道,

    赵孟启点点头,

    王应麟似乎想到了什么,

    这手段在后世很寻常,大家都在用,此时也不是没人用,但往往会被人称为女干商,何况天下日报具有官方身份,要是取得垄断地位后再去割韭菜,吃相实在太难看,有损朝廷体面。

    赵孟启不以为然,撇着嘴继续说,

    见王应麟眉头紧锁,赵孟启又笑了,

    王应麟一愣,

    对于赵孟启这番理论,王应麟听懂了,但总觉得别扭。

    说着话的工夫,工人就将一捆一捆的报纸装上用来分发转运的马车。

    随后马车奔赴临安城各个厢坊,送到各个

    站点和报亭,报亭是固定发售点,而每个厢坊还有数量不等的报童负责流动叫卖。

    这些报童都是十岁到十二三岁,大多数是城中贫苦人家的孩子,还有些是慈幼局的孤儿。

    并不是赵孟启要压榨童工劳动力,也不是让这些半大孩子以此谋生,完全没有这个必要。

    慈幼局经过整顿后,孤儿们得到了真正的救助和照顾,不再缺乏衣食,而且赵孟启还给他们设立了蒙学。

    让他们卖报,既可以锻炼他们自食其力的观念和能力,又能让他们融入社会,顺便赚点私房钱。

    另外,赵孟启还在城中穷人较多的地方设立了蒙学,不但免学费,还提供两顿餐食,条件就是进行力所能及的劳动。

    卖报就是其中之一,而且一样有工钱拿。

    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人们往往不珍惜无偿得来的东西,而且会养成惰性。

    这并不是赵孟启的臆断,而是实际发生着的事,此时社会救助机构被人诟病的一项弊端就是。

    这些孩子在辰时卖上一个时辰报纸,然后就要回到学堂中去。

    因此他们身上穿着统一的蓝色衣服,既是制服也是校服,在站点取到报纸后,放入特制的挎包中,然后麻利的跑到各自分配的街巷。

    几乎在同一时间,临安全城各处都响起清脆而响亮的童音。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