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宋_324.又来一个文宣司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324.又来一个文宣司 (第2/2页)


    王应麟诧异,心中似乎有所触动。

    赵孟启循循善诱,打算引导王应麟提前写出三字经。

    王应麟似乎陷入了恍惚中,总感觉这些句子似曾相识。

    赵孟启将他唤醒。

    王应麟下意识道,

    赵孟启又道,

    王应麟有些懵,总觉得哪里不对劲。

    赵孟启也不待他想明白,继续说着,

    王应麟已经被赵孟启的话带进了沟里,真的开始思考起编写三字经的事来。

    对于标点符号,随着一些新版书籍出现,很多人都有所了解,拼音却还没听过。

    随即,赵孟启拿出随身的纸笔,边写边解释,不止王应麟认真听起来,其他人也很感兴趣加入进来,有疑惑时也直接提问,赵孟启立刻解答。

    古代最早是直音法,就是、、这样,举一个同音或近音的字。

    后来随着时代发展,出现了切音法,也就是反切,、,就是取前字的声母和后字的韵母相拼。

    这么一来,要分辨、规定文字的正确读音都得靠韵书,而韵书也是种类繁多,都是大部头,其实很难记。

    而这时代的读书人作文章也好,作诗作词也好,都讲究韵律,所以声韵学是必须要掌握的,科举考试时,若是在这上面出现错误,那就等着名落孙山吧。

    但是呢,就算只是熟记此时通行的《大宋重修广韵》,那也是无比繁难的任务,说是一种折磨也不为过,因此要成为合格的读书人并不容易。

    赵孟启也没完全照搬后世的拼音符号,而是根据汉字的风格做了些改进,除了他自己有些不习惯,别人都是第一次见,反倒不觉有异。

    讲述了许久,王应麟不愧是博闻强记之人,已经明白了其中大致奥妙,连连称好。

    此时的汉语读音和后世区别还是挺大

    的,声母数量和韵母数量都要多上一些,因此注音也没法照搬后世。

    赵孟启提供了这个思路,具体的工作还是需要真正的学者们去完善。

    !」

    众人都很吃惊,

    可不是随便可以用的,典字的本义是指有垂范价值的重要文献书籍。

    典籍的内容是要人们信奉遵守的,因此引申为常道、准则,进而引申出制度、法律义,又引申为礼节、仪式和典礼。

    王应麟不由眼睛放光,能编撰一部典籍,那必将名垂青史,受到千古敬仰。

    但他也明白此事不仅繁难,需要的人员也多,耗时也肯定较长,最关键的是需要花费海量的钱粮。

    就连荣王都说道,

    赵孟启笑了起来,

    王应麟恍然。

    赵孟启想了想,又说道,

    王应麟琢磨了一下,望文生义,

    赵孟启滔滔不绝阐述着自己的想法,

    众人越听越惊愕,被燕王的这些奇思妙想震得一愣一愣的。

    原来燕王并不是只偏好武事,在文事上竟然也有这么多独到见解和计划措施。

    赵孟启说到口干,喝完一整壶酒,继续说,

    王应麟毫无心理准备,不禁有些迟疑,

    但留梦炎和谢昌元两人,此时都是眼中直冒红光。

    娘咧,现在谁不知道,凡是新成立的这些衙署,就是燕王的嫡系力量,能负责其中任何一个部门的,都是燕王继位后的肱股之臣!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