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二章 我曾与孔夫子论道,荀子六徒!(求订阅) (第4/5页)
之间还没有那么大的分歧和仇恨,但这个战国,就没那么简单了。 如果苏澈一上来就论:“天下统一之后,矛盾如何解决”,可太惊世骇俗了,那天下之人,都知道他小公子政有鲸吞天下之心了。 所以,稍微委婉一点,来讨论这个,算是有了一层遮羞布。 “小公子有雄心啊。”荀子盯着苏澈,一下就看出了苏澈的深层想法。 “不过……这个问题太大了,我并不想论。” 让苏澈意外的是,荀子缓缓摇了摇头,拒绝了。 苏澈有些愕然,他皱着眉头,思索半晌,再次说道:“那我们来论一下,宗教上的无神、学术上的唯物、政治上的民主、经济上的自由吧。” 苏澈这话,直接总结了荀子的思想主张,这让荀子有些意外,惊讶的看着他:“你真想论这个?” 这些问题,都是在荀子的学术领域。 这是他总结百家争鸣的理论成果和自己的学术思想成果。 在这个领域和他辩论……想听课,那就直接说啊! 然而。 让荀子万万没想到的是,苏澈才一开口,便是攻击性拉满! 苏澈说:“我读过您的书,您的唯物主义太过于朴素了,政治也有些幼稚,经济上的放任自由,更不是长远之道。” 荀子的唯物主义来自于墨子。 此外,荀子的民主,和后世的民主并非是一个概念。 他主张的民主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是孟子的理论。 在荀子看来,君民关系看成是舟与水的关系,认为“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所以为人君者,要想使得天下安宁,最要紧的就是要“平政爱民”。人们结合起来,其力量是无穷的。 在经济上的自由主张,同样是来来自于孟子,他反对君主通过“厚刀布之敛”、“重田野之税”和“苛关市之征”来搜刮民脂民膏。 此刻。 这话一出,荀子皱起眉头,认真看着苏澈。
随后,二人直接开始了辩论。 这一辩,就是三天三夜。 学宫中,无数学生听得极为入迷。 所有人都没想到,竟然能有人和荀子这样的大贤辩论,而且还能辩论这么长的时间,最让人惊讶的是,辩论这么久的人,竟然一个孩童。 那个传闻中,生而知之的小公子政。 传说……竟然是真的。 毫无疑问,与荀子的这一辩,直接让苏澈出了名,让他收获了学宫中无数学生的崇拜。 随后,苏澈认真邀请了荀子的那些学生,希望他们能成为自己的舍人。 此刻荀子的麾下,还有六个徒弟。 李斯,韩非,公孙尼,浮丘公,陆贾,以及张苍。 同意担任苏澈舍人的,只有三位,分别是李斯,韩非,以及张苍。 荀子六徒,苏澈仅得其三,虽然有些遗憾,但也是没办法的事情。 苏澈已经挺知足了,这三位,都是一等一的狠人。 李斯不用多说,本就是未来秦国的丞相,而韩非此后称之为韩非子,李斯因为嫉妒他的才能,害怕因为他的出现取代了自己,直接将其毒杀了。 而张苍,这位更是大佬,不仅能力高,还活得长。 三人当中,韩非子的才学是最高的,李斯的实干能力是最强的,而张苍虽然是最中庸的,但他是个潜力股,能慢慢发育起来。 才成为苏澈的舍人,韩非就向苏澈阐述了自己的主张,将自己以前所写的文章,拿给了苏澈来看。 分别是:《孤愤》、《五蠹》、《内储说》。 这些文章,都是韩非之心血文章,苏澈一一看了,难免大为惊叹。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韩非的确是和秦始皇嬴政思想上高度吻合的人才。 这样一个人才,却因为口才一般,没能第一时间得到秦王的重用,之后更被李斯给毒死了,简直太可惜了。 所谓孤愤,即孤独与愤慨之意。 在这篇文章中,韩非怀着孤独之感,抒发了自己对现实的愤慨之情。 他在文章中发出质问: 为什么国家会衰弱,最终会崩盘? 为什么有人得到天下的供养,却蚕食着国家的根基? 为什么给天下制定法律的人,却将法律视为仇敌? 韩非认为,每个王朝的崩坏,都不是天灾所导致的,而是人祸,是人祸导致的体制僵硬,从而导致的秩序崩溃。 简而言之,就是贵族兼并了土地,并且想方设法的躲避税收,而百姓则成为了贵族的奴隶,收入根本就不够缴纳税赋,因此国家越来越贫弱,百姓的生活也越来越艰难。 但问题是,贵族吃完了百姓之后,却又吃国家的利益,他们就像是贪婪的蛀虫一样,蚕食着一个国家的根本! 然而他们却显得大公无私,蓄养门客,让自己的贤名传播到整个天下,却让百姓变得更加愚昧和自私。 那些制定法律的人,却不是遵守法律的人,这让百姓感受到十分的困惑。 世道的崩坏,也就是来源于这里。 每次到了走无可走的时候,那就只有一条路能走,那就是:变法! 只有变法,将一切重新改革,让一切重归平衡。 但问题是,这些变法执行起来却很有问题。 朝廷的法令往往是,不准贵族剥削百姓,让生产资料重归平衡。 然而这些法律条令,到了地方官的手里之后,却直接变了个味道。 在那些执行者的手中,这些法令变成了,他们充当了剥削者。 以前是贵族剥削百姓,现在是官员剥削百姓! 不仅要剥削百姓,还要剥削贵族! 毕竟,通过变法弄到的钱财,不仅可以让自己富起来,上交之后,而且还是一等一的“政绩”! 而这也是历史上很多次的变法,虽然看起来很完美,理论上一点错也没有,可以真正到了执行,却总是出现这样的问题,那样的问题。 此外,历史上所有进行变法的人,本质上都是为了国家好,可最终却很难有一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