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百四十八章 元正大会(2) (第1/2页)
九品寒门第一百四十八章元正大会比玉吃不到菜肴,心却不甘,放眼望着殿外,问小默道:“是什么肴馔?” “大雁。” “大雁?”比玉咽了咽涎水,心道:大雁本就是上好的美味,再入经小默神厨之手,那滋味…… 不管比玉在一边畅想,舒晏道:“我的这首乐舞用的是磬,乃是石属,而石头对于做食馔根本就毫不相干,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你要怎样将二者联系在一起?难道你是借鉴的尚未开化时候的上古之人的方法,用的石刀、石锤宰杀的大雁,以应石属之说?” “石刀、石锤?”小默“嗤”了一声道:“你说的也太肤浅了。那岂不是太敷衍了事了吗?食乐配我可是用心的。” “不用石刀、石锤,难道用的石锅不成吗?” “正是。” 说着话,传馔宦官已上了肴馔,却不是捧盘、瓷碟,而是每人手里端着一个大石盆,看起来颇重的样子,掀开盖子,乃是一整只大雁。 看着众人惊奇的目光,小默解释道:“石锅上古既有,只不过久已被铁锅取代。铁锅虽然比石锅好用,但在有些方面,石锅的好处却是铁锅达不到的。之所以用石锅配大雁,是因为大雁难得。民间总有将去了头颈的雉、鹅等禽类冒充大雁的,所以为了防止旁人猜疑,我决定将大雁整只上来。因为铁锅传热快,散热亦快,但雁却甚肥大,如果炖制时间长,必然火候大,那样会造成汤rou混沌;如果炖制时间短,则难以入味。而石锅虽传热缓慢,热量却经久不衰,可以长火慢炖,将各类调羹慢慢地渗入进雁rou的最里面,还可以长久地保温,不必担心糜烂。” 刘莽和宇文袭此时也难抵石锅烹雁的香味,从女伎身上转过神来,享受美味。 宇文袭刚吃了几口,却突然尿急,想要去小解,便起身出去了。 接下来是拂舞《龟虽寿》。《龟虽寿》本是曹cao晚年所作,感叹大业未成身已老之意,后被编成舞曲。人老如秋凉,而箫音最适合演绎这种秋凉。 柷声发出,箫音响起。 “咦?”小默突然有所发现,问舒晏道,“我本以为箫笛大体同状,都是一根圆管而已,怎么你这个箫却是多根成排的!” 舒晏听了笑道:“此曲所用的乃是排箫,你所说的单根的乃是洞箫。洞箫跟笛确实大体相似,只是笛者横吹,箫者竖吹。洞箫按照长短大小可分为多种,都是各具特色,或清或浊,若是独奏,都难免音色单调。而此种排箫,共十六根竹管,由短到长依次紧密排列而成,由清到浊,各种音色完备,演奏此曲足可胜任。” 随着箫音,一名乐伎唱起:“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螣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女舞姬开始起舞。顾名思义,拂舞乃是持拂而舞。不但手持拂子,而且还都是长袍广袖,这点与《江南可采莲》的短衣窄袖的舞女风格完全不同。《江南可采莲》体现出女子的天然、纯朴、灵巧、活力之美;而此舞恰相反,衿裙飘摇,步态轻盈,袖拂飞舞,粉面半掩。虽然苍凉乃是此曲的基调,却恰恰因此,眼眸中生出一种不舍之态,冷艳之外又带着多情,柔美之中又不失端庄。 不知是因为乐舞美还是菜品美的原因,刘莽的口中竟流出涎水。此时他的眼睛看得业已直了,就连邻座出恭的人什么时候回来的都不知道。而这个宇文袭自从回来之后,既不看戏,也不跟刘莽搭话,只顾埋头大吃。33 古时的宴席与后代的不同,喝酒与吃饭是两码事,吃饭是吃饭,喝酒是喝酒。喝酒常常被视为饭后的消遣享受,所以一般往往是先吃饭后饮酒。下一道端上来的并非什么菜肴,而是一道主食。 只见每位侍者都端着一节大粗的竹筒献上来。舒晏正思忖这是道什么肴馔,以及这道肴馔与竹子有何关系,就听小默高声报道:“五谷同竹。” “五谷同竹?名字很好听。难不成你把五谷装进这竹筒内烹制的?” “诚然。” 舒晏非常纳闷:“难道除了铁锅、石锅之外,还有竹锅不成?” 小默一笑:“竹子如柴一样,经火一烧就化为灰烬,当然不能用做锅。不过它却另有妙用,听我跟你道来:无论什么样的宴会,肴馔即便再多,也是离不开主食谷物的。既然本次元正大会中的菜肴都要出新,主食自然也不能落了俗套。不过,菜肴食材广泛,又有多种烹制方法;而主食不过寥寥数种,人之常食,又只稻、黍、稷、麦、菽五种,即所谓的‘五谷’。我就想,如何才能做出一种新鲜的饭食,而又能跟你的八音扯上关系呢?那时,八属之中我已经确定了两三属,于是我就在剩下的几属之中反复思考,最终确定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