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126章 士庶都人皆曰可杀 (第1/2页)
皇城宣德门外,登闻鼓声震九重,咚,咚,咚......一下一下狠狠地撞击着人们的耳膜,不光是那些豢养在后宫禁苑里的妃嫔和奴仆,整个东京内城方圆二十里的士庶百姓,乍一听到这种动静都还以为是老天爷在打闷雷呢。 伏阙上书者企图用这种极端方式引起皇帝的高度重视,对方越是煞有介事,赵桓越是觉得无甚所谓,他让陈良弼把张赵二人送到内东门司继续喝茶等候,自己则在几个黄门内侍和彩衣宫娥的陪侍下,从正殿寝阁跑到后殿浴堂,舒舒服服地泡起了热水澡。 背靠在飘浮着芬芳花瓣的香柏木大浴桶里,赵桓原想趁此空当好好梳理一下头绪,没承想一不留神被外面震耳欲聋的登闻鼓催眠了。 这次没有回穿到前世单身苟窝里,而是实打实地沉睡一觉,醒来后感觉神清气爽,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儿,就跟满血复活换了人似的。 “来人啊!” 神完气足该干点正事了,他随口呼唤一声,站起身来就要往大浴桶外面爬。 “官家有何吩咐?” 话音未落,几个彩衣宫娥呼啦一下从四面围屏后边聚拢过来。 哎哟喂,内侍省那帮小崽子都死哪去了......赵桓来不及多想哧溜一下沿着桶壁滑入桶底,还好反应够快没有当场社死,稍绷了会儿他才慢悠悠问道:“登闻鼓怎么突然停下来了?” “这个......臣仆委实不知。” “哦,那就去传召陈押班进来回话吧。” “遵旨。” 带头回话的彩衣宫娥答应一声,转身往浴堂外面急趋而去,赵桓足足等候了差不多一柱香的功夫,陈良弼方才一路小跑着气喘吁吁地来到他面前。 “启奏官家,大事不好啦!” “何事惊慌?” “知开封府聂山命人打开了内城六门,数十万士庶百姓正从四面八方蜂拥而至!” “哦……无甚所谓,天塌不下来。维新啊,让她们都退下去吧,你来侍候朕更衣。” 别看赵桓嘴上说得轻松,心里早已炸开了锅,聂山、杨时、李光、陈东、陈长卿这些所谓直臣义士,打着伏阙上书冒死规谏皇帝的旗号,煽动京城百姓跟他们一起跑到端门外面请愿,这种行为不是以忠谏之名行邀君之实,还能定义成什么? 好好好,你们舍得死,朕就舍得埋! ...... “出来了,出来了,陛下终于出来了!” 从巳时末开始张浚和赵鼎便在内东门司值房里坐不住了,两人走到垂拱殿和紫宸殿之间的甬道里来回踱步,一直等到快晌午头了才见皇帝乘坐的十六人抬大步辇,晃悠悠地从福宁殿里走出来。 八名大内带御器械官也即是民间所谓御前带刀侍卫,雄纠纠气昂昂地走在仪仗队伍的最前面,依次紧跟在后面的其它卤簿诸如旗牌伞盖等等一应皆全。 不只是排面足,阵势大,就连皇帝本人也打扮得格外隆重,但见这位目光如炬、容光焕发的年轻天子,头戴朝天幞头,身穿团龙绛罗大红袍,腰里系着通犀金玉环带,泼天富贵之气令人不敢直视。 张赵二人躬身叉手毕恭毕敬地侍立于甬道两旁,本打算等到步辇过去之后,跟着队伍尾巴一起前往宣德门看热闹,孰料不知从哪儿跑过来几个内侍小黄门,只是当面道了声官家有请,随后便连拖带拽把他俩拉到步辇左右两侧,美其名曰陪王伴驾。 从垂拱殿、紫宸殿等内朝区走出来,穿过东华门与西华门之间的宫内横道,再往前去便是以大庆殿为中心的外朝区。 大庆殿与宣德门尚有一段距离,赵桓坐在颠簸得恰到好处的步辇上,一边领略宫城外面的噪杂和喧嚣,一边眯起双眼打量着面前这座皇宫标志性建筑一一宣德楼。 但见曲尺朵楼,阙门数重,楼上覆以翡翠色琉璃瓦,间壁纹饰着龙凤飞云,朱栏彩槛,雕梁画栋,远远望去令人心生大气磅礴之感。 自从君临天下以来,赵桓还是第一次登上宫城的城墙,他在带御器械官、禁卫亲从官以及张赵二人簇拥下,一步一步拾阶而上。 等到站在宣德楼最高层,扶着朱漆栏杆往下俯瞰的时候,他才真正体会到什么是人山人海! 宣德门往南便是御街,御街东西宽约两百大步,南北长达几十里,一眼看过去,满坑满谷全是服色各异的士庶百姓。 除此之外,宫城前面横贯东西的大街上也挤满了男男女女老老幼幼,今日这般盛况比正月十五逛灯会还要热闹数倍。 人群密集程度这么大,万一发生踩踏事件,最先倒霉的肯定是那些禁不起折腾的妇孺老幼。 唉,呆在家里过自己的小日子不好吗,一个个非要冒着生命危险跑出来干嘛? “张卿、赵卿,你们二位说说看,今日这台大戏该如何收场才好?” 赵桓眼睛紧盯着楼下摩肩擦踵、喧闹不堪的人群,嘴里却故作轻松地和身边人闲聊起来。 张浚估计第一次见到这么大阵仗,原本脸面头就有些黑中泛红,这会儿一激动竟涨成了猪肝色。 他情不自禁地往皇帝跟前凑了凑,煞有介事地劝谏道:“回奏陛下,微臣以为鼓动唇舌游说千百人与己同行,殊是不易,犹可勉力为之,然则今日伏阙之众,放眼望去何止千万! 而今东路敌寇虽已退师,西路虏军仍于河东要郡攻城掠地,值此山河破碎、家国罹难之际,士气不可轻挫,民意不可重违啊,陛下!” 士气不可轻挫,民意不可重违……张浚最后脱口而出的这句肺腑之言,一下子戳到赵桓心窝里去了。 他说的没有错,李光、陈东等人可以说服十人百人甚至是上千人,但不可能煽动盍城士庶百姓跟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