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中兴_第十三章 开始布局 续一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十三章 开始布局 续一 (第2/3页)

   经五十几天的海上航行,他们于1877年1月下旬到达伦敦,住在别人帮助租来的波克伦伯里斯45号公寓,这里即成了中国驻英使馆。稍作消停,按着出发时皇帝的指示,他赶紧把这五十多天的日记进行了收集整理,取名,立即寄回总理衙门。

    日记中,客观记述了这五十多天的所见所闻,还在记述后面对每一件事作出自己的评价。最重要的是,在日记中,他广泛介绍了沿途各国的民主政体,称赞西方国家的政治、法律、经济的进步,对中国内政提出效仿的建议。例如言及英国的政治制度时说:“西洋的国政一概公开,而中国自秦汉以来两千余年的国政,却正好与此相反。”他还谈到,议会和政府两者互相牵制是英国立国而不败的原因。关于英国的首相,他说:“而上、下议政院亦微分党相攻,居相位之任必议政院附和者多,乃能安其位云。”对这种“君民兼主国政,国政公之臣民,其君不以为私”的制度,郭嵩焘推崇备至,称赞西洋政教修明,希望中国采用其治国之道。

    在当时的情况下,郭嵩焘传回的信息和观点,触动了保守的封建统治阶级和士大夫们最敏感的神经,大大超出了国家政治和观念的底线。所以总理衙门刚将此日记在国内刊刻发行,就立即引起了一场大风波,朝野顽固守旧势力展开了猛烈的口诛笔伐。他们不能容忍郭嵩焘对“蛮夷”的赞扬,和对天朝的批评。“嵩焘之为此言,诚不知是何肺肝,而为之刻者又何心也,凡有血气者无不切齿”。痛斥他对外国“极意夸饰,殆已中洋毒,无可采者”。在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李鸿藻等守旧派的鼓动下,翰林院编修何金寿上奏章参劾他“有二心于英国,欲中国臣事之”,强烈要求将郭嵩焘撤职调回查办。说:“今民间阅者既无不以为悖,而郭嵩焘犹俨然持节于外。”

    郭嵩焘一下被推上了风口浪尖。虽然此时他得到了李鸿章的支持,无奈保守势力的强大,李鸿章并不足以保护如此被动的郭嵩焘。在一片讨伐声中,清政府下令销毁字版,“永禁流传”。只是因为暂无合适人选,清廷未将其立即召回。

    更为糟糕的是,与国内对他的群起而攻、丛谤蜂起相伴,刚到英国的郭嵩焘又面临着来自使馆内部的巨大烦恼——窝里斗。

    其实,清政府给郭嵩焘组建使馆班子时是动了心思的。使馆人员的组成是洋务派和守旧派相互角力的结果。守旧派为了制约郭嵩焘,有意安排了一个十分顽固守旧、坚决反对洋务运动的刘锡鸿给他做副手。

    来到英国之后,刘锡鸿在监督郭嵩焘上确实十分尽责和卖力。他不顾身份公开在使馆工作人员中到处宣扬郭嵩焘是“汉jianian”。并扬言:“此京师所同指目为汉jianian之人,我必不能容。”接着就时时处处履行他的监督“职责”,到处挑毛病,然后记录在案,向国内打小报告。例如,有次参观炮台,天气骤变,陪同的一个英国人将自己的大衣披在郭嵩焘身上。刘锡鸿认为“即令冻死,亦不当披”。参加其他国家驻英使馆活动,外国国王入场时,郭嵩焘随大家一同起立鼓掌,刘锡鸿认为这是大失国体之举。郭嵩焘参加英国女王在白金汉宫举行的音乐会时,郭嵩焘和其他来宾一样翻阅摆在座位前的音乐单,刘锡鸿认为这样有辱身份,应该双手下置端坐,不应翻看东西。

    还有,连郭嵩焘待客不用茶水而用银盘盛糖酪、夫妻擅自学习外语、与外国官员不作揖而握手、使馆开茶会让夫人出面、不按中国左为上而学西方人以右为上等等,全都成了郭嵩焘的罪状。甚至在刘锡鸿的小报告中,还上纲上线,把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说成是故意向英国人示好而有意“诋毁朝政”,“常有怨望之心”,甚至有里通外国之嫌。

    在开展工作极其艰难的情况下,郭嵩焘仍然忍辱负重,尽职尽责。

    郭嵩焘这次出使英国本来有两个目的:一是作为清廷代表前往英国为“马嘉理事件”向英国政府“道歉”;二是留在英国,充任“首任公使”职责。到达英国后,一个事关国家尊严的问题摆在了郭嵩焘面前:是先“道歉”还是先递交国书?若先“道歉”,则有损中国形象;如先递交国书,而把“道歉”置后,因“马嘉理事件”正在气头上的英国必觉得未挽回面子而不满。后经郭的一番努力,两个仪式和并举行,化解了双方的尴尬。

    他还圆满解决了觐见英国女王的行礼问题。中国曾要求西方人在中国皇帝面前行三叩九拜礼,为此曾发生过多次不愉快。这次郭嵩焘代表国家觐见英王是否要行三叩九拜礼?许多英国人都在等着看笑话。郭嵩焘非常机智,发明了以三鞠躬行礼,女王亦鞠躬还礼的形式,从而维护了国家尊严。

    来到英国后,郭嵩焘勤于学习,敏于观察,善于动脑,很快进入角色。他亲赴下议院听议员责诘政府,考察英国的议会民主及自由选举制度。拜访和结识政府大臣、地方名流、学者科学家等。出席“万国刑法监牢会”,积极了解万国公法。亲自去工厂、港口、军舰、炮台、商行、银行、造币厂、电报局、学校、博物馆、图书馆、报社、税务局、织绣院、轮船制造厂、瓷窑等进行考察。

    郭嵩焘还将考察心得不断寄回国内,从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各方面提出很多中肯的建议。提出不仅要引进欧洲的“制器之法”,更要学习他们的制度。中国若不幡然醒悟,革故鼎新,急起直追,则势必西洋日强,中国日蹙。当然,后来的事实证明,郭嵩焘的这些建议虽然切中中国当时时弊和要害,但在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仍然占主流的中国社会,这些建议和信息有些惊世骇俗,这更加深了朝内守旧派对他的憎恶。

    除此之外,他在公使任上为维护祖国的尊严与安全,也做了不少具体工作。比如他通过照会英国外交部的形式,清除了英国商会船只堵塞国内镇江江面问题。成功处理了英国商船撞沉中国商船,以及英国洋行雇员枪杀厦门渔民事件,迫使英方赔偿了损失。他还把有关国家安危的信息及时通报给清政府。

    另外,为了加强对华侨华人的领事保护,他最早发明并倡议在一些国家建立领事馆。在他的争取下,中国先后在新加坡、旧金山、横滨、神户等地设领,在保护海外华侨华人的利益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开创性地首制使团外事纪律,向使馆人员提出“五戒”:一戒吸食洋烟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