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三章 内政快报 (第3/3页)
运往后方,例如蜀郡、广汉、长沙郡等人员密集地区,毕竟编制扎甲难度不大,妇人都可以参与,但需要大量的人力来参与,而人力恰恰是汉中所稀缺的。
结束洋县之行,魏延又来到石泉,在这里种植着赵云从陇西郡送来的棉花种子,经过农人半年的精心照料,棉花终于开花结果了,看着一朵朵洁白的棉花,在微风中缓缓摇曳,魏延的心也跟着摇曳。 几后 农人们先将棉花收获,再将千余颗种子收集存放,而后将不到十斤的棉花摊开,再背上一个奇怪的工具,并在棉花上弹起来,舞动的弦在棉花上弹跳,使棉花变得松软无比。 处理完棉花后,心灵手巧的妇人拿出针线上前,缝制出一件奇丑无比的棉衣,和一床略显单薄的棉被,丑不丑不重要管用就校 只要刘备在冬感受到棉花的温暖后,相信他一定会同意他在汉中建立棉花种植基地,以及迁移异族充实汉中的提议,毕竟没有人会和棉花过不去的。 离开之前,魏延任命为首的农人王户为典农校尉,并留下一团棉花,让妇人们想办法将其纺织成棉线,只要能纺出棉线,棉花的应用范围将大大提高。 …… 八月末 魏延一行人来到南中,视察位于朱提郡的钢铁冶炼厂、焦煤制造厂、水利锻压厂等工厂,当然,这只是名头叫的响罢了,究其根本不过几个作坊。 自宋星烧制出焦煤后,停滞的南中铁矿终于迎来了生机,焦煤在高炉内堆积燃烧产生两千多度的高温,经过长时间的煅烧后,难以冶炼的矿石终于开始屈服,再经过无数道工序后,变为可进一步加工的铁锭。 尽管宋星找到了冶炼方法,但产量依旧不高,甚至不及洋县的十之一二,不过两地钢铁的质量却恰恰相反,南中铁矿生产的刀剑,明显要更坚固、更锋利、更耐腐蚀一些。 受限于钢铁产量,因此南中匠作坊并不会生产甲片,而是根据魏延的指示,在铸造研发一种新的兵器,目前进展不错样品都快试制出来,只要能通过检验就可大规模生产锻造。 离开南中前,魏延还去了一趟水利锻压厂,在这里宋星带领着工匠团队研发板甲,不过看进展十分缓慢,每个五六年估计很难。 板甲锻造不难,工匠们已经用手工打造出一件,在各方面性能测试中,明显要优于普通扎甲,不过量产型的板甲质量就十分堪忧,综合性能甚至不如扎甲的一半,因此量产型板甲的性能,还不及扎甲的一半。 众所周知 军械是一种消耗品,在战场上会损坏、保养不到位也会损坏,若军械不具备量产条件,就算再优秀又如何,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 十月 魏延回到成都没几,就又进入工作状态。 首先按照刘备的意思,把亲卫营拆分成十队,而后持手令前往各军主持选拔公务,务必做到公平、公正、公开,杜绝以次充好,冒名顶替的情况发生。 考虑到玄甲、神策、龙骧成立后,对后勤也是极大的考验,为以防万一,刘备打算停掉粮食出口贸易,这一点得到三架马车的一致同意,因为蔗糖量产在即,和蔗糖销售的利润比起来,粮食贸易顶多算锦上添花。 最后,刘备确定邻一批种植甘蔗的士族,代表宗室、革新势力的糜家,代表荆州势力的黄家,代表益州势力的董家,他们将在明年一月初,在典农中郎将李志手中领取甘蔗种子或根茎,前往南中地区种植。 他们三家的共同点,就是都上贡了巨额的黄金、白银,并且遵从了魏延的号召,主动交出家族藏匿的人口,并拿出土地以市场价卖给府衙,而剩下的土地都是雇佣百姓们来耕种,不再像以前奴役他们。 同时,魏延也强调种植甘蔗时严禁占用耕地,因为李志这个大聪明把所有土地全部种上甘蔗,导致秋收时所有人面面相觑,他们明吃什么?。 看来李志一点也不理智啊。 目前从三家透露的消息看,南中总督府会严查甘蔗种植,严查占用耕地,不许奴役汉人劳作,参与劳作的汉人必须登记造册。 至于异族没有明,但从魏延对异族的态度看,恐怕十有八九不会管。 甘蔗种植的要求如此严苛,引起益州本土士族的不满,土地和人口是他们赖以生存的东西,岂能拱手让人?。 但蔗糖的利润他们又眼馋,于是很多士族串联在一起,打算向刘备施压。 如今甘蔗有了,棉花有了,海盐也快有了,再加上金、银正抓紧从民间收集,一枚枚象征着财富的金币、银币也正在铸造,并在府库里慢慢堆积。 这就意味着,魏延规划的经济建设、币制改革已经初见成效,现在只需要让子弹飞一会儿,同时他也可放下治粟内史的位置,让伊籍来接替。 至于魏延嘛,他要在陇西地区大显身手。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