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魏延不一样_第一百五十二章 三架马车 大封群臣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百五十二章 三架马车 大封群臣 (第1/3页)

    第153章三架马车大封群臣

    五月

    诸葛亮抵达成都,不过他并没在第一时间去面见刘备,而是先找到魏延、法正二人商议了什么,随后联袂而至找到刘备。

    “什么!,称帝!,慈大逆不道之事,我是万万不会同意的,孔明、文长、孝直,此事尔等休要再提!”

    他们来找刘备,就是让刘备称帝,不过刘备的反应也在众人预料之郑

    “主公,曹cao枉自称尊,违背了高祖定下的白马盟约,曹cao虽为汉臣,但篡汉之心昭然若揭,下向汉之士无不愤慨万千,恨不得手刃曹cao!。

    然曹贼虎据中原,麾下乱臣贼子数不胜数,又有数十万大军助纣为虐,无数仁人志士心有余而力不足,陷入深深的绝望。

    主公,眼下正处于危急存亡之秋也,身为汉室宗亲的主公理应挺身而出,扶大厦之将倾,挽狂澜于即倒,扛起复兴汉室的旗帜,号召下向汉之士共同驱逐曹cao,复我汉室!。

    大汉四百年基业,不能亡于我等之手啊。

    还请主公称帝,率领我等挥师北伐,复兴汉室!。”

    魏延时第一个劝进的,满嘴的大道理,仿佛刘备不称帝,就是对不起下百姓,对不起下仁人志士一般。

    “此事勿要再提!!”

    刘备大手一挥,罕见的对魏延发了火,随后不管不鼓离开,留下三人在府中面面相觑。

    得,看来还得再来两次!!

    ……

    第二次

    “主公,曹cao专权,将陛下囚于许都,致使下无主,百姓们惶惶不可终日。

    主公之仁德,闻名于下,又据荆州、益州、凉州三地,治下百姓三百余万,文臣武将、披甲之士数不胜数,可谓兵强马壮。

    主公身为汉室宗亲,何不顺应意与人心,继皇帝之位,名正言顺地去讨伐国贼曹cao呢?。

    亮望主公不要迟疑,尽快选择吉日登基。”

    今轮到诸葛亮上阵了,作为季汉的三架马车之一,他的话振聋发聩,一时竟让刘备踌躇了起来不似昨日那样坚决。

    “孔明此言差异,备虽为汉室宗室,不过却是臣子,如今陛下尚在许都,若备做了此事,与反叛大汉又有何异?。

    此事勿要再提,否则休怪备不讲往日的情面。”

    刘备淡淡的了一句,而后拂袖离去。

    堂中三人对视一眼,纷纷露出笑容,主公这是嘴上着不要,身体却诚实的很嘛。

    ……

    第三次

    “主公,如今下分崩离析,英雄并起,各霸一方,四海的具有才德之人,皆舍生忘死的辅佐他们选定的主公,甚至连一些汉室宗亲也不例外。

    为什么?

    还不是他们想攀龙附凤,建立功名,封侯拜相,蒙荫子孙,名留青史,若主公因避嫌守义,迟迟不肯更进一步,此举恐怕会让诸文武失望,致使人心离散。

    臣还请主公三思,早日进至尊之位。”

    法正的话就直白的多,别看大家嘴上着要复兴汉室,本质就是为了利益,为了功名利禄罢了,若再犹豫不决,一旦人心散了,万事皆休矣。

    “僭越称帝,属实大逆不道,备是万万不能答应的!”

    刘备这话就的很明白,称帝是不可能称帝的,不过其他办法还是可以的。

    “主公平生以仁义为本,不肯立即称帝乃仁德之举,是我等考虑不周,险些置主公于不义之地。

    我等已据有荆州、益州、凉州三地,恰好汉中也在此列,不如主公效仿高祖称汉中王。”

    魏延立即接过话头,为刘备提出了解决方案,果然华夏人都是喜欢调和折中的,鲁迅先生诚不欺我啊!。

    “文长此言大善,主公可进汉中王,率领我等复兴汉室。”

    见目的达成,诸葛亮、法正二人也不再拐弯抹角,随即起身附和道。

    “善!”

    正所谓三劝三让,如今形式已经走完了,若他再拒绝进位汉中王,恐怕真如法正所的一样会让诸文武寒心,毕竟他们三人所代表的可不仅仅是自己,还有背后的势力。

    “主公英明!”

    ……

    翌日

    一场心照不宣的朝会召开,能来文武都来了,不能来的也委托友人带来劝进表,因为这是收获的时刻。

    朝会一开始,许靖拿着一沓劝进名单给刘备,魏延、诸葛亮、法正活动了这么久,只要不是瞎子都知道他们在在干嘛,所以劝进表早就拟好了。

    “诸君想拥立我为王,但没有陛下的诏令,这就是僭越之举,诸君这是陷备于不义啊。”

    刘备看完劝进表,而后一脸为难的到。

    “主公,陛下被困于许都,社稷之器旁落于曹cao之手,现在已是非常时期,我等应该权宜变通,不能拘执常理。

    请主公先进汉中王,而后上表请奏陛下也不迟,事急从权,相信陛下也会理解我们的。”

    诸葛亮清清嗓子到

    “是啊大哥,连曹贼异姓之人都能逾越称王,更何况大哥乃汉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