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百八十七章 儿只有缟素复仇,以结忠孝两全之局 (第1/4页)
第289章儿只有缟素复仇,以结忠孝两全之局 “在下汀州总兵官,郑森。” 傅鼎铨略微一愣,福建汀州府与赣州府接壤,而汀州府宁化县距离石城脚程约有百里。 郑森是何许人,他没有听过,但想来也是郑家子侄,否则也不会年纪轻轻,就位居总兵。 “将军来援,在下不胜感激,请将军入城!” 无论如何,石城算是保住了,傅鼎铨想要请郑森率兵入城。 有郑家大军在,鞑子绝不敢再窥视宁都与石城。 赣州府便能够安全无虞。 可郑森却是摇了摇头,道:“就不入城了,在下还要率军往安远寨驻防,今日不过是途径石城。” 将起话来,声调清越,不怒自威。 傅鼎铨却是心中大奇,没想到对方竟不是特意前来驰援石城的,只是路过,却是吓退了鞑子。 安远寨,那是什么地方? 他们要是走了,鞑子复又来攻,他手中无兵,这石城又该如何自保? 见傅鼎铨面有难色,郑森眼神扑朔,笑道:“先生,那在下就先告辞了,保重!” “哎你......” 傅鼎铨挽留的话还没出口,就见对方数骑调转马头,飞奔离去。 只留下傅鼎铨一个人站在城门口茫然无措,心情跌宕起伏。 很快,郑家兵马就开始继续顺着霸水两岸,往东北方向进军。 傅鼎铨匆匆回到城中,城墙内外,满目疮痍。 幸存的士卒还有几十,正在死人堆中,找寻着生还者。 城中的百姓见鞑子退去,也自发的往北城来帮助清理战场。 傅鼎铨找来笔墨,匆匆手书一封,唤来士卒,命其火速将急信送往宁都的总理张国维处。 今日窥见郑家兵马的雄壮,傅鼎铨方知闽旅之壮。 两省唇齿相依,江西若失,闽地安能独存? 他建议张国维调郑家兵马援赣,如此可保全赣南。 可是傅鼎铨不知道,这件事,张国维早已经做过了,结果就是郑芝龙百般搪塞,敷衍了事。 石城的战况很快传到了宁都,张国维得知后,在城上愣了半,有些难以置信。 宁都城下,伏尸盈野,血流如奔。 兵部主事杨廷麟也负轻伤,臂膀上缠着纱布,额头上大汗淋漓。 张国维捏着傅鼎铨写来的信,望向了东南方向。 撤回宁都的李锦站在张国维身后,得知傅鼎铨活了下来,心中大喜。 雨洗刷了空气中的血腥味,空中传来几声鹧鸪啼鸣。 行不得也哥哥~ 叫声愁煞人。 张国维受命来江西,途径福建时,那时便已经将郑家的情况打探清楚。 这郑森是郑芝龙第二位妻子田川氏所生,本在日本平户居住,后来郑芝龙被朝廷招安后,才将郑森接了回来。 崇祯十一年,郑森考中了秀才,去年,郑森往南京求学,进入了南京国子监深造进修,师从东林魁首钱谦益。 郑森幼名郑福松,座师钱谦益给他起名为森,寓意深沉整肃,丛众茂盛。 为了勉励这位学生,钱谦益还为其取了表字大木。 可惜好景不长,山河剧变,清军长驱中原,郑森不得不结束了他在南京的求学,匆匆自南京返回福建。 他离开不久之后,南都便沦陷了。 回到闽地的郑森,开始正式领兵,郑芝龙十分看好这个儿子,于是便授其为总兵,领军驻守汀州,发展经营。 叔叔郑鸿逵对郑森更是看重,曾常常与外人言道:此吾家千里驹也! 这回郑森出兵来援,实在是出乎了张国维的意料。 尽管傅鼎铨的信中,郑森只是领军要往安远寨驻扎,途径霸水。 但张国维又怎会看不出来,这其实就是在帮他们。 安远寨,在石城东北七十里处,霸水的尽头,牙梳山下。 牙梳山,处在赣州府、汀州府、邵武府、建昌府四府交界之地。 从安远寨向西南便是赣州府石城县,向正南则是汀州府的宁化县。 牙梳山北麓,绥江滚滚,在山之东,清溪流经。 安远寨,可谓是依山傍水,乃一驻军良地。 郑森在此驻军,可窥视西北,威慑广场。 又能探视赣州,遮护石城以及宁都。 故而这安远寨,地如其名,安远镇担 郑森若是想移军安远寨,可走汀州宁化,逆清洗北进,可他偏偏绕远路,走石城,顺霸水行军。 张国维一眼便看出,这分明就是有意的帮助他们。 傅鼎铨郑家军并没有与鞑子交战,也没有追击鞑子。 稍稍一想,张国维便猜到,郑芝龙一定是给郑森下了不准援赣的军令。 但是郑森年轻热血,无法坐视赣州失陷,故而才有此动作。 这样一来,他也不算是违反军令,毕竟他只是移军途中,路过石城,也没有与清军交战。 清军自己退却,和他郑森有什么关系呢? 最厉害的是郑森一旦驻军安远寨,清军便不敢再驻军白水镇,越过血木岭进攻赣州。 郑森的大军,就像是卧在牙梳山的一只猛虎,时时刻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