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复国从始皇帝嬴政开始_第二百八十四章 壕镜归臣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百八十四章 壕镜归臣 (第2/3页)

改进了技术,工部军器局开始试制双层体铁炮。

    之前明军虽然已经有了这种技术,但是由于技术水平限制,导致无法大规模生产。

    这种双层体铁炮,采用熟铁铁芯,外用生铁炮身,内为锻铁,外为铸铁,且内层炮管采用笋壳结构,十分精细。

    双层体铁炮利用这种外柔内刚的结构,使硬而脆的生铁不直接承受火药的冲击,进而提升了火炮的性能以及火炮承受膛压的能力,大幅度减了炸膛的可能。

    但是生产这种火炮的技术要求十分高,最主要的就是熟铁的质量难以保证。

    而整个大明,只有闽铁质量最佳,因为闽地冶铁多用木炭,而北方基本上都用的是含硫量很高的煤。

    原料的制约,使得这种技术被束之高阁,没有大规模应用。

    现在在韩霖的组织之下,军器局已经做足了准备,正在试制这种新款火炮。

    工部采购了一批闽铁,目前正在制作熟铁炮芯。

    根据韩霖的预计,这种新式火炮将在射程与威力上,更进一步。

    朱常淓听得心神大振,火炮,乃是当下的神兵利器。

    “此炮虽好,可对熟铁消耗巨大。”

    “采购非长远之计,两浙可否冶炼熟铁?”

    “臣已经遣人勘探选址去了,总归还是要自己生产的。”

    “兵贵精不贵广,莫要着急。”

    朱常淓笑道,只要在北伐之前,积攒出足够的新式火炮便可。

    在此之前,只要维持旧式火炮的产量,保证前线军队作战便可。

    现在是质量不足,数量来凑。

    夏允彝拱手,冶铁工艺,严重制约了火炮制造。

    熟铁难得,上好的熟铁更是难求。

    十斤生铁大约能炼一斤熟铁,可见消耗之深。

    这时,门外通禀,是韩霖来了。

    只见韩霖领着一个碧眼鹰鼻的洋人进了正堂。

    两人向着朱常淓叩拜,朱常淓的目光,不断地在那洋人脸上扫视。

    “起来坐吧。”

    “谢殿下。”

    韩霖一脸兴奋地站了起来,带着那洋人入座。

    那洋人男子留着大胡子,脸色蜡黄,身上穿着大明的袍子,但已经破破烂烂,看上去有些落魄。

    “启禀殿下,臣今日向殿下引见的这位,名叫毕方济,乃恩师徐光启的挚友。”

    “哦?”

    朱常淓略感惊讶,看来这个洋人来大明时间已久。

    只是不知道韩霖向他引见这样一个洋人,有什么用意。

    韩霖见状,赶紧向朱常淓介绍了一番。

    毕方济,字今梁,生于意大利那不勒斯王朝,万历三十一年入耶稣会,万历三十八年来华抵壕镜澳。

    万历四十四年,时任礼部侍郎的沈淮奏请禁教,毕方济暂避杭州,后来潜回京师,居徐光启家郑

    今岁三月末,毕方济受弘光皇帝之托,率众前往壕镜澳求援。

    结果走到中途,南都便已被清军攻占,弘光覆亡。

    但毕方济并没有放弃他的使命,依旧一路抵达壕镜澳,现任澳督依苏沙与壕镜议事会的理事官接见了他。

    毕方济顺利完成了弘光皇帝的委托,以月银五两的价格,雇佣了一百名精锐葡萄牙士兵随他返回。

    得知潞王监国后,他便将这队士兵带到了杭州,以完成自己的使命。

    “原来如此,毕方济,尔不负使命,有始有终,于我大明有救难之功,你想要什么赏赐,尽可来。”

    朱常淓心情大好,这毕方济深通西学,又是个忠信之人,可以为朝廷所用。

    毕方济起身,向朱常淓拱手答谢。

    “臣斗胆,不知殿下可否兑现弘光皇帝陛下的承诺?”

    “什么承诺?”

    “臣请在浙江传教,并在杭州建设教堂。”

    毕方济满面风霜,一双碧眼炯炯有神。

    一旁的韩霖却是担心起来,心翼翼的观察着潞王的表情。

    潞王不喜联结党社之辈,更何况传教呢?

    这家伙,也不提前问问他,直接当面出来,万一潞王不喜,又如何是好?

    当年的教难风波,可是差点要了他的命!

    到了现在,还如此坚持传教,也是个执着之人。

    果不其然,韩霖看见潞王脸上的笑容消失了。

    他眼角一跳,暗道不妙,赶忙向毕方济使眼色,但对方却没有理会,面不改色的看着潞王。

    夏允彝也是心中着急,脑中已经在想怎么替韩霖善后了。

    面对毕方济提出的要求,朱常淓心中下意识的不爽。

    传教?这是在挑战皇权威!

    此前的大明皇帝如何他管不着,但是他嬴政,是绝不允许有人挑战他的权势。

    现在的大明,只能有一个声音,只能有一种思潮,那就是,复国!

    况且据他所知,这洋饶教有个什么教皇,竟可分治下,遥控朝堂,实在是匪夷所思。

    毕方济看着面无表情的潞王,默默叹了一口气。

    他知道,这位未来的大明皇帝,不喜教会,也不会兑现弘光皇帝的承诺。

    毕方济一脸失望惆怅之情,但在大明这么多年,他似乎也能理解这位帝王的态度。

    “传教之事,不必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