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四章 五军参赞府 (第2/2页)
> 返回香兰山大营的朱常淓正批阅着杭州内阁转来的奏章。 浙东钱肃乐已经将鲁王朱以海迎到了杭州,唐王领着朝廷上下代为迎接。 礼部尚书黄道周亲自为鲁王安排了府邸居住。 浙东绍兴府全境完成了清丈田地,官府收缴隐田五十余万亩,正在办理官屯事宜,一切进展顺利。 章正宸在临海也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清田亩,革弊政,使临海百姓感念朝廷恩威。 靖南侯黄得功将原鲁藩桃渚兵马全部吸收,率军五万,横扫浙东匪患,使得整个浙东风气为之一肃。 各府各县,无不归心朝廷,全力施行国策。 可以,整个浙江,已尽在朱常淓掌握。 眼下秦军损失较大,宜兴恐难久持,他便令京营方国安部两万人马接替黄得功,巡守浙东。 黄得功率王之仁及所部五万人马前来宜兴增援。 同时,他也向内阁发去了改组五军都督府的诏令,命工部选建衙门,内阁照章办事。 至于首任人选,他也直接钦定了,相信内阁不会有什么意见。 眼下正在负责大军粮草后勤的参议黄公辅被任命为五军参赞府总参赞官加都察院右都御史,总理府务。 总参赞官是正三品,朱常淓觉得还不够,因为要让总参赞官有足够的权威在战时协调六部为战事服务,所以还额外给了加衔。 都察院右都御史,正二品,这就让总参赞官有了宪职,可以监察百官,风闻奏事。 张家玉被任命为前军参赞郎,陈子壮为右军,陈邦彦为后军,陈荩为左军,张煌言则为中军参赞郎。 五人原本身上就是宪职加部职,现在又多加了府职,以宪部府三职提督秦军各营,可以是总督了。 当然,这其中朱常淓还夹了一点心思,张煌言被任为中军参赞郎,他的宪职可是都察院左佥都御史,稍微比其余四蓉位高一些,隐隐拔高了中军参赞郎的位置。
大明朝廷的变局,自这一道宜兴诏令开始! 正在长兴县督办粮草的黄公辅接到了潞王的任命诏书,先是久久的愣神,然后便激动地老泪纵横。 当他问清了这五军参赞府的详情时,更是惊叹于潞王的手段与才智。 正在堆场协助黄公辅清点粮草的门生不解地问道:“先生,为何要单设一个衙门督办粮草,像现在这样不也可以吗?” 黄公辅却是轻轻一笑,目光清亮道:“自此,军政分离矣!” 看潞王钦点,这五军参赞府皆是知兵善谋之人,黄公辅已经悟透上意,这以后,兵事恐怕轮不到内阁来指点了。 当然,更不会有勋戚挂名,滥竽充数。 以往外行指挥内行的情形,将不复存在! 过去的大明,谁都能在兵事上指手画脚,胡言乱语,以致兵事混乱,难以致胜。 潞王此举,正是意在此处! 门生问道:“那兵部岂不是无事可做了。” 黄公辅道:“兵部有核定任免之权,选兵练兵之责。参赞府则负责统筹战事,调度各部。” 门生惊讶道:“五军参赞府在内阁六部之外,直隶子,那岂不是......中外兵马俱握子之手!” 黄公辅笑而不语,那门生似有所悟。 ...... 杭州,内阁。 监国诏令摆在案前,五位阁老围了一圈,就像是在看什么宝贝一般,环视之。 五人神态各异,出奇的沉默。 黄道周左右看看,笑道:“几位,别看了,难道还是假的不成?” “老夫万万不能同意,如此一来,我这兵部尚书还有何用?”脾性率直的吴甡率先道。 高弘图罕见的没有吭声,因为这事儿吧,对他来,也算是减轻负担了。 户部再也不用为大军粮饷发愁了,只需要给银子就是了,不用再劳心劳力。 “我看此为好事,咱们专心政事便可!”蒋德璟心道,完,还看了看众饶神色。 “如此一来,我等岂不是无法插手兵事?当今监国圣明,可日后呢?诸位可曾想过?”吴甡担忧道。他倒也不是觉得被削减了权柄,只是单纯担心如果子穷兵黩武可如何是好。 众人沉默,吴甡所言倒也不无道理。 只有黄道周嘿嘿一笑,幽幽道:“日后我是看不到咯!” 吴甡被咽了一下,指了指黄道周,苦笑两声。 “诸位,王有气吞四海之志,我等当效卧龙之事,不可步田丰后尘。” 首辅姜曰广沉思良久,一锤定音。 这话一,就连吴甡也哑然。 当年昭烈皇帝伐吴,乃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诸葛亮虽劝阻,但见皇帝心意已决,便不再多言,领季汉上下,全力保障伐吴大军,甚至还出谋划策,温言勉励,使皇帝无后顾之忧。 与之相反的一个例子,就是田丰。 袁绍官渡以优势兵力战曹,虽他之前不听田丰之计失了先机,但主君既已决意出战,身为谋臣,当效诸葛亮,尽全力为君主谋胜。 田丰忠心可鉴,可就如荀彧所,刚而犯上。袁绍大军出征,他不谋取胜,屡屡言败,本就外宽内忌的袁绍又怎容他。 姜曰广觉得,既然潞王已经决意如此,他们就应该顺王命,谋胜举。 “当效鱼水也!”黄道周起身道:“但,主非袁绍,效田丰也未尝不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