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复国从始皇帝嬴政开始_第九十八章 《农政全书》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九十八章 《农政全书》 (第1/3页)

    “臣徐孚远,拜见监国。”

    “起来说话。”

    朱常淓坐在书案前,一边翻看着书籍,一边说道。

    “启禀监国,臣此来是向监国举荐贤才。”

    “嗯?难道是玉笥说的那位奇才薄珏?”

    薄珏?没听说过啊,徐孚远一头雾水,想来应当是张制台又从哪里寻觅来的大才吧。

    “回监国,并非薄珏,是另一位,名唤韩霖,师从前朝徐光启阁老,此人一身经世致用的本事。”

    “哦?徐光启?”

    朱常淓有些惊讶,急忙将手中的书册翻到了扉页,仔细瞧了瞧,果不其然,上面写着,著书者,徐光启也!

    这不是巧了吗?

    徐孚远这时也瞧见了潞王手中的书,正是徐光启所著的《农政全书》,心中不禁一喜,看来,韩霖之才,可以大用了!

    “快,请他进来!”朱常淓大喜过望,他最近偶然看到了书架上这本装订精良的书册,一看书名,便立刻来了兴趣。

    翻开看了几页,便觉得此书不同凡响,其中,开垦、水利、荒政、田制、农器、桑蚕、牧养全部涉及。

    可以说,面面俱到。

    这不禁使朱常淓大为震撼,大秦曾以耕战为国策,农耕便是根本,但那时候,可没有像《农政全书》这么全面系统的总结农事技术。

    韩霖被李宝引进了书房,正要行礼,却被朱常淓拦下。

    “免礼,快坐!”

    韩霖有些发懵,不知所措地屁股半沾椅子。

    “韩先生,本王近来正好读到了徐阁老的著作,遇到些许困惑,不知先生可解否?”

    “愿为监国解惑。”

    朱常淓翻了翻书,他倒不是故意考校韩霖,而是真的对书中有些地方不太明白。

    “徐阁老以为南粮北调靡费过多,应当在北方实行屯垦,大兴水利。可北方气候终不似南方,产量稀薄,当真能自给自足吗?”

    朱常淓对此有些疑惑,京师一直需要通过运河转输南方漕米来维持,每年光漕运成本,就是一笔沉重的负担。

    北方有着广阔的荒地,因此徐光启提出在北方进行大规模屯垦,想要以此来改变南粮北运的局面,为朝廷开源节流。

    可问题就是,如果北方屯种真的能活人的话,又岂会有那么多荒地被弃而不种呢。

    韩霖听罢潞王的困惑,不禁摇头一笑。

    “监国一定是没有看过《甘薯疏》吧。”

    “《甘薯疏》?”

    韩霖点点头,随即便张口背诵起来。

    “方舆之内,山陬海澨,丽土之毛,足以活人者多矣。或隐弗章......”

    见韩霖随口就来,朱常淓确信,这位徐光启弟子应当不假。

    韩霖一口气将《甘薯疏》背完。

    见潞王一副虚心求教的样子,韩霖心头忽然热了起来。

    一个能翻看《农政全书》的君王,一定不会太差。

    “监国,恩师说过一句话,北薯南稻中棉花,或可一改饥寒之困局。”

    “哦?这甘薯竟得徐阁老如此青睐?”

    北薯南稻中棉花?朱常淓不禁心中反复默念着这句话。

    “甘薯此物,耐寒耐瘠耐风雨,抗病害也冠绝诸物,且若是种植得当,产量也相当可观。”

    当时,徐光启还特意在松江府进行了试种,效果十分良好。

    于是他便写下了《甘薯疏》来进行宣传推广,希望能够在江南进行普遍种植,可惜......

    听到甘薯的特性,朱常淓顿时喜上眉梢,就连一旁的徐孚远都睁大了眼睛,仿佛发现了什么新的宝贝。

    “你的意思是,甘薯亦可在北方种植?”朱常淓满眼期待地看着韩霖问道。

    “恩师作《甘薯疏》的初心,就是想告诉百姓,不要拘泥于地域限制,只要精心培育,大多数的作物都会自行适应环境。就像这甘薯,在闽地可以生长,到了松江府依然长势喜人。”韩霖语气中饱含惋惜之情,当时恩师的一片苦心,却被世人付之一笑,朝廷更是无人重视。

    朱常淓深以为然地点点头,这作物就像是人,在一个地方待得久了,他也会慢慢适应当地的环境。

    徐孚远则是想的更深,当时徐阁老的倡议无法被实践,恐怕不只是那么简单的。

    若是甘薯被大面积推广种植,扭转了南粮北调的局面,那不知道会损害多少人的利益,首先这江南粮仓的大户们就不会答应。

    “妙哉!北薯南稻中棉花!”这句话朱常淓越想越精辟,不禁连声赞叹起来。

    稻薯以充饥,棉花以御寒。

    见潞王面露喜色,韩霖接着说道:“水利乃农业之本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