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九回 读书声 (第2/2页)
> 榜文贴出,引起百姓一片哗然。 “天啦,总兵大人亲自教课,我没听错吧。” “没听错,差役是这么念的。” “那可太好了,让我们的孩子跟着总兵大人读书识字,将来说不定会得到提携。” “就是就是,走得晚有福咯。” 百姓踊跃报名,把自己家的孩子推出来,去学堂读书识字。 杨承应把学堂设在皮岛,防备敌人突然袭击,这些孩子遭到兵锋的危险。 至于朝|鲜的孩子,则乘船来皮岛,一起发蒙读书。 因为是临时的,教室是露天的,只有一块黑板,几个能写字的小石头。 面积也不大,却坐满了慕名前来的大明孩子和朝|鲜孩子。 望着一双双渴望而纯真的眼神,杨承应觉得自己如果有一天能够退休,做个教师也不错。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这首骆宾王的《咏鹅》言语简朴,极易听懂,又有生活化,最合适做启蒙诗词。 杨承应解释一遍后,问道:“你们有人见过鹅吗?”
不少小孩子摇了摇头。 有个小孩子举手,“老师,我见过,通判大人家里就有,我看了半天。 结果被他家的公子看到了,放出一条狗子追着我咬,我躲在树上才没被咬。 就是鞋掉了一只,被俺娘打了一顿。” 翻译把这个朝|鲜孩子的话,翻译了一遍。 不少孩子哈哈大笑。 杨承应却完全笑不出来,他注意到这个孩子的脚是光着的,也许一双鞋是他的全部。 上午的课,杨承应只讲了《咏鹅》和《悯农二首》,就到了午饭时间。 午饭是杨承应提供的,碗也是他提供。 孩子们守到一大锅猪rou汤前,捧着碗,口水都要流了一地。 杨承应拿着勺子,和其他大厨一起,给孩子碗里盛汤,虽然每个人到碗里的rou很少。 但他们一个个脸上洋溢着心满意足的笑容。 汤到碗里,只吹了吹就往嘴里送,烫得拼命吸气。 “慢慢喝,别烫着。” 这个时候,杨承应就会提醒他们。 可孩子们就是不听,三两口就把碗里的汤喝没了。 吃的菜是杨承应从朝|鲜本地买来的,已经不太新鲜。不过相比于他们以前吃的野菜,好了很多。 看着这些孩子们,杨承应更加体会到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心境。 未来的路还很长啊。 午饭后,杨承应没有教他们诗词,而是领他们到了海边。 在远离海岸的地方,杨承应传授他们一些海洋知识。比如什么是季节风,海水为什么是咸的,海水有什么用途,海底深处有什么东西,海的对面是什么。 他教书的举动,引起了当地官府的主意。 县令不敢自己来找杨承应,就找到了龙川都护府,求姓柳的都护出面,和杨承应交涉,希望别再教贱民读书。 都护也不敢啊,对方可是带兵的总兵,自己怎么敢和他对话。 县令鼓励他,不要怕,这位总兵麾下士兵都军纪严明,怎么会伤害你。 柳都护这才敢来大营交涉。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