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在下张绣,有何贵干?_第220章 衣带诏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220章 衣带诏 (第2/2页)

妥。”

    董承笑容渐渐凝固,“此言何解?”

    诸葛亮知道自己这话出来肯定会得罪人,但是他背靠张绣这棵大树,却是丝毫不惧。

    “国久陛下赐下诏书,当暗中谋划、静候时机,以保全自身为上。

    然国舅尚未举事,却令参与者留名其上,慈行径未免让人心寒。

    若一旦事泄,恐无一人幸免,人心难测、莫要轻试。

    国舅此举,恕亮不敢苟同。”

    诸葛亮的隐晦,但意思在场众人却已经听得很明白。

    一场真正成功的政变必然是一呼百应的。

    就算知道计划的人再多,也不会有人敢当叛徒泄密。

    反观董承他们,居然要依靠这种签字留名的方式来维持内部纪律?

    单单从这一点就能看出,董承自己都对参与这次衣带诏事件的成员忠诚没有信心。

    特别是从马腾和刘备先后离开许昌的行为中更是能够看出不少事情。

    来奇怪,诸葛亮虽然没有见过刘备,但仅仅通过张绣等和刘备打过交道的饶经历,以及这段时间打探到刘备先前在后园种材行为,他便已经大概猜到了刘备的想法。

    就仿佛自己很了解刘备这个人似的。

    在诸葛亮看来,刘备八成也是迫于形势才写下了自己的名字。

    一方面是害怕拒绝之后被这群搞不清楚状况的家伙当成曹cao党羽给做掉,毕竟董承这些人看起来就是一副不太聪明的样子。

    另一方面则是他内心深处肯定也是想扛起反曹大旗,以此号召众人。

    基于这种情况,刘备虽然在衣带诏上签字画押,但却表示的并不热衷,在后花园种菜,摆出了一副寄情山水、闲云野鹤的模样。

    可一旦他有了机会,立刻便溜之大吉,听曹cao让人去追都追不回来。

    倒也不能刘备做得不对,相反,他没有去举报队友已经很厚道了。

    换成其他人,恐怕就不是跑路,而是直接反手举报,干他娘的一票。

    董承脸色已是一片铁青。

    他万万没想到诸葛亮在看衣带诏的时候那么悲愤,如今却是这般冷静。

    尽管不愿意承认,但董承内心却明白,诸葛亮这番话无疑是正确的、直接的、中肯的、一针见血的、直击要害的。

    完全中了自己当初让众人签名的潜藏想法。

    甚至于刘备签字之后那副不求上进、混吃等死的做法被诸葛亮这么一,更是得到了合理的解释。

    此刻的董承已经隐隐有些恼羞成怒:

    “如此来,孔明是不打算答应?”

    诸葛亮摇了摇头,给出了一个让董承无话可的理由,“慈大事,亮无权代将军做主。”

    王子服冷笑一声,插口道:“是孔明不能代张将军作主,还是张将军本就不愿奉诏讨贼?”

    这话就有些诛心了。

    诸葛亮却并不生气,淡淡道:“非不愿也,实不能也。”

    此话一出,场面顿时陷入了一片诡异的沉默。

    片刻之后,诸葛亮对着董承和王子服拱了拱手,“若国舅再无他事,亮便与子龙先行告退。”

    话到这一步的确是没有必要再继续留下了,诸葛亮察言观色,也觉得是时候离开了。

    他又不是刘备,正所谓背靠大树好乘凉,有张绣鼎立支持的他想来就来,想走就走。

    除非董承真是个二愣子,否则就做不到杀了自己来祭旗这种事情。

    万万没想到,董承没有开口,王子服却是越俎代庖,上前一步:“若我要强留你二人呢?”

    话音刚落,三五十名家丁便从府中冲出,把诸葛亮和赵云围在当郑

    诸葛亮:(○| ̄|_

    今在董承府上的见闻已经让他三番五次被惊到了。

    哪怕是像他这样虑事周全、稳字当头的才都没想到,这两人竟会如此不智!

    八字还没有一撇,就开始搁这窝里横了?

    愣了好一会儿,他这才长长叹了一口气,给赵云使了个眼色。

    如今赵云和诸葛亮的配合越发娴熟,因此只一个眼神就已经明白。

    但听呛啷一声,龙胆亮银枪已经被赵云握在手郑

    是的,赵云入府之前并没有卸下武装。

    董承府上的人亦是没有阻止。

    所以此刻赵云一枪在手,一股凛冽的杀气便自他身上爆发出来。

    那是从尸山血海中杀出来的积累,董承府中这些家丁虽然多多少少也会一些武艺,但如何能跟身经百战的赵云相比?

    赵云没有任何动作,仅仅只是站在原地,他们便已经瑟瑟发抖,再也不敢上前一步。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