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九十四章 南粮西调 (第2/2页)
只不过那些因果,没有人能反应给他而已。 是重要的,就是底层穷人的苦楚挣扎,官员的本子一些儿也没反映,都是盛世太平—— 对,你从锦城、到京城走一走,看到也都是太平,眼角偶尔扫到几个穷人,算什么?哪朝哪地没几个穷人呢? 明珠出身的那老街居民的困苦,没有人跟上头讲。葫芦瓢那老城区混混们都能开巷战了,也没人敢跟皇上捅。就像一个西瓜,摆在地里,青皮遮着,里头慢慢儿的烂哪烂哪烂……忽然一下子摔地上,啪的臭水横流了,你还怪怎么这么倒霉呢,就溅了一身臭水? 唉!真别以为这些老街是小事。锦城还是本朝算得富饶的城池,京城的地位更别提了。他们都有老街区,设若其他小镇僻城,又待如何?会有多少个“老镇老城”躲在角落里没人知道,像西瓜一样慢慢的烂? 这还是当年人人说盛世的时候,一场大战中戎人借着戎商能耐,将所占地皮的金银财宝几乎尽数榨取,胡人又说不得烧杀掳掠一番,留下残局,上至崔珩、下到大臣们都说要节俭治国了,上奏的本子里也大都夸说自己如何节俭安民,大家还能活得下去……实际上在这本子之后会有多少人活不下去呢?! 之后几天,宫里宫外都忙。灾事一时没个平定,物议纷腾,余秋山到底是烧山的罪魁祸首,百姓本不懂,不知谁捅出来的,把他编进戏词里说,于是街头巷尾都知道了。他是英雄,但饿肚子是眼前的——西边饿死人,流民往南来,南边本来就已比往年少的粮,还要往西边运呢!怎生得了? 这样对余秋山的不满就越来越多了,有些倒念着旧情,不多说余老将军,说说别的文官武将——甚至抱怨起天老爷,也就是影射起天子来。 崔珩和其他文官武将不得不叫余秋山老实点顶一下民怨。 余秋山深刻的对他烧山的鲁莽行为作了忏悔。这么一大把年纪,身上带了新的战伤,卸了甲,跪在地上眼泪一把鼻涕一把的,见者鼻酸。 其实崔珩也心疼——心疼有什么用?大家共克时艰,拿点准主意出来啊! 云剑终于拿了个准主意。 云剑不是天老爷,他对风沙也没有办法,但他是个儒将,儒将的意思是像杀人凶手一样能打战,而且像古之圣贤一样满肚子能冒坏主意。 目前他冒出来的主意就是:反正将士缺人、而西边又缺粮,何不把没粮的饥民都运到与戎人的边境去,也不用什么战术了,就让他们冲,告诉他们:“那边有粮!” 这不比蝗虫厉害? 西戎和北胡的人不是人?他们不怕蝗虫? 兴他们来抢我们的,就不兴我们抢他们的? 兔子急了还咬人哪,我们还赶不上兔子么! 崔珩觉得以上的主意都非常之好,立刻授权云剑实施。 云剑解决了很大一部分饥民,汉人的防线向西戎推进了好几个城池,取得了难能可贵的胜利。听说戎人都已经哭嚎着嚷起“汉祸”来了。汉人们觉得被邻居称为祸害,是历史性的进步——总比被邻居摁在家里抢衣抢食来得好。所以老百姓们都很开心,张灯结彩贺中秋。 天凉了,沙暴也止了,抗旱的作物推广开了,番薯什么的,都是西域的物色,西戎本来打算拦一拦:“我们是敌人,我为什么给敌人送种苗?”这种心态。但汉人表现出“不给我们种,行啊,等你们熟了我们再来吃你们。”的豪情,西戎也退缩了。 而北胡的草原也受到西边沙暴的影响,草场受到可怕的打击,估计今冬羊群够呛。北胡的大可汗甚至主动跟中原联系,看明春能不能联手把沙漠问题治一治。“这么着下去大家都没饭吃。” 送信的人还代大可汗向云剑慰问:金雕可好? 真够酸溜溜的! 明面上,这是大可汗知道了狗腿篡位、并与云剑结盟的事儿,却不敢插手,大大的示弱。实际上呢?大可汗既然知道了金雕,能不知道云剑把虎符掰了一块给狗腿吗?大可汗这是拿把柄威胁云剑呢!——你瞧你做的好事!还是跟我客气点吧,不然我也跟你们皇帝告你的状去。你们汉人忌讳这个对吧?也别说你用心是不是为中原好了。就把虎符送给外人,给你们朝廷知道,你麻不麻烦吧! 云剑笑笑,回信使道:“金雕已经回云上去啦。” 信使一愣:“将军放了他?” “是。”(未完待续。) ...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