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六十章 不肯断臂 (第1/2页)
曹木剑并非浪得虚名。能在他手下对打的,天下能有几个人!何况是小蛮这么年经的女孩子。 曹木剑看她身手惊人、又不谙世事,也有些疑惑,故意施绝招,逼出她的绝技,结果看出她的功夫源自魔汲。 说起这位大魔头……似乎真不用赘述了。反正江湖上几乎每个时代都会有这么个家伙,武功高到出奇,为人处世让人牙痒到出奇,最后总是不得善终。 但这位邪王之死,却值得好好说一下。因为他把当时的一位侯爷得罪了。那侯爷膝下一双儿女也不是吃素的,就派出手下最得力的干将,把山上的剑神请下来了!此事紧张刺激,被多嘴的人敷衍成小说。曹木剑还在孩提时代,曾听有名的说书者说这个书。他清楚记得开头是这样的: 风吹。 吹动满山竹木。 每一根草叶木枝,都顺着风势而动,却又各有微妙区别。 自然的变化,岂不是比什么剑谱上的剑势都更博大精深、难以捉摸? 但是古往今来,只听说有人抢剑谱,这活生生一个自然放在天地中,却是没人要学、没人要抢的。 所以这座山也就清静得很。 山下也没有亭子。 只有个树桩。 一个童子坐在树桩上,托腮看着风吹草木,很是出神。 ——他是在出神,还是在学剑? ——抑或,是出神的学剑? 山道上走来一个人。 一个年青人,腰杆挺得像剑一样直,眼光像剑一样明亮,他的腰带上佩着一把剑。 青铜为鞘。古字为纹,剑柄缠着红丝线,红得如饮饱人的鲜血。 他笔直走向童子。 童子抬头,微笑了一下:“很好,你走了这条路,没有想从哪边偷摸过去。” “性非宵小,何必偷摸。”年青人一字一字道:“止水山庄门下剑客魏如生。求见剑神。” 童子点点头:“既然来拜山。该当知规矩。” “在下知道。” 童子的头向左边歪了歪:“向我挑战,胜了可以走此路拜山,败了便埋骨于此。” 他的左后方。一条小路弯到山后去,路边坟包累累,每个坟都堆得很粗糙。坟前都没有碑,更没有勒人姓名。 (既已埋骨。何须留名。) 不管何人来此,也不管来此为何。只要一败,便没有资格走上求见剑神之路,而长眠此处。所以管你是姓张姓李、管你是侠客盗贼,又有什么区别。不过黄土一抔草没了,又何须碑、何须名? 剑神山下,已有荒坟无数。 年青人道:“在下知道。” 童子的头又向右歪了歪:“或者留下一只手在此。就可以直接走那条路,那条路能不能见剑神不一定。但至少保证完身而退。” 他所指的右后方,小路纤瘦,草木葳蕤,黑泥软净,没有一点被动过的痕迹。 所有人,都宁可拼死与童子一斗,也不愿牺牲一只手到右边去碰运气。 因为他们想留住自己的手,所以就把自己整个人留在了路的左边。 一只手与性命相比,当然是性命比较重要。 甚至即使拿剑神与自己的性命相比,大多数人也还是觉得自己的性命比较重要的。 可是事到临头,有人拼命,却没有人放弃自己的手,这是不是很好笑? 年青人没有笑。 他道:“在下知道。” “你还是要走左边的路,一道道关打上山去?” “是。” 冷漠,礼貌,一往无前。 他是个剑客,走的是剑客的路。 童子叹了口气,袖中出剑。 一柄小小的剑,秀丽得像一片小小韭叶,在春风中快活的闪着眼波,几乎要唱着歌拔节生长。 童子愉快道:“我打记事起开始学剑,师从此山草木,剑下无势,顺心而为,出手并不知轻重,你还是要斗?” “是。” 童子笑了:“我说多少,你只回这几个字,倒是省力的。”又打量他一下,“不过你很好。” “怎么好?”年青人淡淡问。 “你很瘦,很好,死了比较好埋。”童子的剪水双瞳笑嘻嘻向他眨了眨,“我最怕胖子,你知道埋他们的尸体是很辛苦的,我有时简直想建议他们先自己挖个坑,再跳进去让我杀算了,大家省力。可是他们都不干。” 年青人的眼睛眯了一下。 刚才他差点出手。 一般人说童子这句话时,难免会有骄傲、兴奋、不安之类的情绪,这都会影响一个剑手的神经反应,而他就可趁机出手。 但他没有得到机会。 童子的叙述,始终像在说“今天天气很好”或者“我挺爱吃糖葫芦”,愉快也就是一般的愉快,像枝韭叶在春风中摇摆,这不是破绽。 既无破绽,如何出手。 他不出手,童子便出手。 没有前兆,何须前兆,不过风动叶摇。 一场风过,一片叶摇,能有多少种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