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末之益州崛起录_第一百零五章和乐县的变化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百零五章和乐县的变化 (第1/2页)

    中原连番征战,益州这边却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自百城千道计划开展以来,益州各地百姓纷纷走出家门,加入到全面建设当中。

    贾成派出的大量官吏来到各地郡县,掰开了揉碎了给当地百姓分析。

    如果守在家中那一亩三分地,全家辛劳一年,不过是几石口粮,交完税赋几乎所剩无几。

    若是遇到灾荒年份,连糊口都困难。

    可你要是抽出家中一部分劳力前往参与筑城和道路建设,不但能抵消县寺规定的劳役,还能凭借劳动获得钱粮酬劳补贴家中所需。

    若是进入工坊、矿场,收入更加丰厚。

    开始一年,只是各郡县城内外百姓抱着试试看的心情响应号召,参加建设大军。

    没过多久,这些先行参加劳作的百姓就得到了实惠。因为贾成自始至终坚持严查吏治,绝不姑息贪赃枉法的发生。

    且贾成允许各地官员家族合法置办产业,颁布保护工商业发展律例,使得官员们合理利用律例谋取合法利益。

    朝廷税赋也不重,不需要冒着贪赃枉法杀头的风险。

    所以很快这些参与建设的百姓们家中有了结余,生活也渐渐富裕起来。

    百姓们都不傻,谁还没有几个乡下山里的亲朋好友,于是很多头脑灵活的百姓便呼亲唤友,结成一个个小团队承包小工程。

    这些承包人得到的好处更多,不但可以利用承包工程当中的奖励措施获取钱财,还能够凭借承包下来的工程质量和进度,得到朝廷颁发的爵位,甚至幸运的还会有一官半职。

    巴西郡,宕渠县,和乐乡,何家寨。

    如今和乐乡可不属于宕渠县了,在夷王朴胡和何家寨老头人何大宝鼓动下,和乐乡和周边十个乡賨人部族共同出人出力,在靠近官道的一片缓坡上建起了一座方圆五里的小城。

    因为这座城地处和乐乡,巴西郡太守阎圃便把它命名为和乐城。和乐乡和周边十个乡合并为一个县,就叫和乐县。

    夷王朴胡建城有功,如愿以偿当上了四百石县长,成了响当当的大汉官员。

    他也投桃报李,把何大宝父子和指导建城,拿出三合土制作方法的张五郎以及各乡賨人头领按照功劳一一上报。

    朝廷很快批复下来,何大宝被任命为县尉,其子何生成了衙役班头,而张五郎更是指导有功,摇身一变成了县里主簿。

    其余各部头人或担任县里功曹,或成了各乡啬夫、亭长、游檄等等。

    因为賨人大多不识字,只有县长朴胡、主簿张五郎等寥寥数人看得懂公文。朝廷还派了一个太学生李振和十几个官学小学毕业生前来教授识字,指导来往公文和解说律法等工作。

    前些时日这个叫做李振的太学生闲游之时,居然在境内长石乡,大竹乡等地陆续发现了煤、铁等矿。这些矿产几乎都是裸露在地面上的富矿,储量极为丰富。

    随后又在大竹乡铁矿边发现了极为稀有的锰矿。

    这锰矿可更不得了,别人不知道,贾成却清楚的很。有了锰,可以在炼铁、炼钢中作为脱硫剂、脱氧剂,使得钢铁产量剧增。

    更厉害的是,加入13%以上锰的钢铁合金,比百炼钢更加坚硬又富有韧性,不容易损坏。

    李振大喜,立刻上报朝廷。

    因为和乐县就在渠水边上,水路可直通成都,就算到郑都,通过水路垫江北上,经过阆中只需走五百里官道也能很快抵达。

    煤、铁、锰矿全部都是朝廷所需的战略资源,这种大规模矿产的发现,立刻引起朝廷和贾成的注意。

    没过多久,朝廷便派来将作大匠正昂率大批将作府官吏前来勘测矿场,厘定产量。

    半年以后,近五千矿工和随行家属合计两万多人便被迁移过来,入住长石、大竹两乡,开采矿产。

    朝廷有规定,凡境内发现矿产,该矿所在为无主土地,以上等良田价格向当地县寺购买,收归国有。之后所产矿石收益,地方县寺与朝廷三七分成,朝廷占七,地方留三。

    若为有主之地,则公私合营开发,私人占有一成。

    这几处矿产地处深山,都是无主之地,所以朝廷在支付给和乐县三万缗钱之后便派遣矿监和矿工浩浩荡荡的进入该地开始建设矿场。

    这下和乐县便成了有名的富县,每年坐着不动便能分享大量财富。

    夷王朴胡笑的简直合不拢嘴。

    当初为了建城,让賨人能够成为大汉正式子民,享有大汉普通百姓的待遇,从此不再靠从军作战,以性命博取一点点可怜的赏赐。

    他们十个乡不但倾其所有,还付出了数以百计的族人性命,花了三年时间才建成了自己的县城,为此还向宕渠县和巴西郡城里很多富户、大商贾借债,购买建城物资。

    他们本想着咬咬牙关,再苦个十几年还清债务,为子孙后代留下可供生存的基业。

    想不到幸福来的这么快,朝廷购买矿山的钱就足够还债,另外每年还能分得至少数万缗钱给县寺。

    就算平均分到每个賨人身上,每家每户也能分到十几缗钱。

    一缗就是一千钱,十几缗就是一万多钱。

    在以往,就算头人何大宝家,一年到头也存不了百余钱,不背债就已经是好年景了。

    十几缗钱,是一笔多大的财富啊,让县长朴胡和所有賨人都沉浸在巨大的喜悦当中,做梦都会笑醒。

    这天何大宝来找朴胡,一见面朴胡便打趣起何大宝:“何老哥,你这一身穿金戴银的,莫不是要收小妾了?”

    何大宝老眼一瞪:“县君莫要取笑老夫,现如今咱也是体面人,要维护朝廷脸面,如何还能穿的像乡下老农一般。”

    “嘿嘿,老哥这话说的,不愧与张主簿待了这么些年,了不得,了不得!”

    朴胡伸出大拇指,连声赞道。

    何大宝定了定神,对朴胡拱拱手道:“县君,你见多识广,咱们县如今也算是发达了,咱们賨人全赖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