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一章:开创超凡境界划分,公布武道境界列表! (第5/6页)
大师,伪宗师,宗师,以及大宗师这四个境界而已!
而这其实也不算境界,只是一种对武术水平的说法而已,根本没有任何讲究。 其中相对清晰的,就是伪宗师和宗师了。 向上的大宗师,因为七百年都无人达到该境界,无法定义。 而向下的武术大师,则是涵盖的太广了,导致定义模糊无比,良莠不齐。 使得明明同为武术大师。 有人强的能跟伪宗师过过招。 有人却连特喵的刚入门俩月的人都打不过。 甚至还有一些压根没学过武术,就是跟几个习武之人有那么点关系,便能打着武术大师名号招摇撞骗的! 而怎么鉴别是不是武术大师呢?没招!鉴别不了! 这对于武术界的发展无疑是不利的。 张北行作为大夏武术协会的会长,自然不能坐视不管。 其次是,张北行如今达到超凡领域,也的确需要规划一下后续实力境界的划分,以及自己当前境界的所属。 如此,才方便日后的前进与摸索,不然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和方向,实在是有点太过于模棱两可。 还有一个原因则是,既然入了超凡,超越了大宗师,也有理由为后人引路,为同仁立道! 因此,他这段时间一直在思索这件事。 而眼下,看完了《说文》。 张北行的心里,对于整改武术界这件事,也已经有了一个大致的想法。 同时,除了宗师和大宗师之外,其他的境界,一律全部推到,重新编排,将其清晰化,明确化! 而编排的顺序,张北行也已经有了初步想法,自然是结合国学思想,容纳古人智慧。 比如,宗师之下,可以用‘十天干’来划分! 所谓‘十天干’,最早起源于黄帝时期。 因有蚩尤扰乱,黄帝忧民之苦,遂与蚩尤大战于涿鹿之野,流血百里不能治之。 于是黄帝斋戒沐浴、筑坛祀天、方丘礼地。 天乃降十干、十二支。 帝乃将十干圆布像天形,十二支方布像地形,始以干为天,支为地,然后乃能治之。 称之为——天干地支! 后有大挠氏将十天干、十二地支分配成六十甲子,并以黄来开国日定为甲子年、甲子月、甲子日,甲子时。 其中,那位于天干序号第一位,在《说文》一书中,有‘东方之孟阳气萌动’之意的‘甲’,无出意外的取代了伪宗师,成为了宗师之下的第一境界! 入此境界者,需得掌握暗劲才行,如此方为:甲级武者! 而在‘甲’境之后,紧随其后的,便是‘乙’。 乙,象春艸木冤曲而出。 在设定这个境界的时候,张北行有些犯难了。 这个境界本是对应那武术大师的。 但武术大师的定义实在是太过于模糊了。 张北行沉吟片刻,最终,将这个境界的要求,设定为必须要任意一门武术,且达到精通才可以! 他当初就是在将自身武学的熟练度提升到精通后,才领悟到的暗劲,武术大成之后,掌握的劲气外放。 虽然系统的评定和现实肯定是有着一定的差距的。 但这也未尝不可拿来当成一个参考。 再之后就是:丙、丁、戊、己、庚、辛、壬! 这其中有一部分是张北行参考了系统的标准进行评判的,也有一部分,是他根据自己从书中看到的内容,根据他个人的见解,以及对于武学的领悟,进行设定的。 在琢磨了一个小时,将那大宗师之下的境界,以及晋升条件都给设定好了之后,武术界的境界划分便算是成型了。 自此之后,分门别类,有规有矩! 随后,张北行又着手开始设计起了大宗师之上的境界。 这个就极其重要了,或许对普通武者用处不大,但是对于张北行而言,则是关乎到了日后前进的方向! 而对此,张北行的心里也早就有了一个大致的想法。 就拿他现在的境界举例。 “大宗师之上,初入超凡,或可将其命名为——隐元境!” 在突破超凡之后,张北行就可以做到自由的cao控自身的血液,洞察那摸不清、看不透的经脉和xue位,细致入微的控制rou身的任何一处地方,达到了见神不坏的地步! 如此变化,让张北行情不自禁的想到了大明时期,著名思想家王明阳曾经提出过一个理念:知行合一! 知中有行,行中有知。 以知为行,知决定行。 这句话很有意思,不同的人,以不同的角度去看待,都能从中悟出不同的东西。 在没有接触武学,抵达超凡之前,张北行对于这句话的理解,是你所做的一切事情,都在你的认知范围内,超不出你的认知理解。 而现在,在接触了武学,并且已经超凡了。 张北行以一个截然不同的角度再去看这句话,就发现其意思,有些变了! 以知为行,知决定行。 这说明知在人这个个体中,占据了主导的地位! 如果将其中的‘知’和‘行’换算成灵魂和rou体的话。 便是以灵魂cao控rou体,灵魂决定rou体! 而让它们两个能够产生如此关系,起到链接作用的桥梁,则是那遍布在身体各处的神经,脉络。 根据人体质的不同,每个人‘桥梁’的长短不同,反应时间也不同。 但就是有天大的不同,人的反应都需要时间! 这就注定了常人无法从生理上,达到那王明阳所说的‘知行合一’。 可如今,张北行达到超凡。 仿若将rou体和灵魂合二为一。 达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地步。 这,便是知行合一。 亦或者是说,隐元! 故此,大宗师之上的第一个境界诞生了,也是超凡的第一个境界: 隐元境! “刷刷刷……” 将自己设定好的境界记录在纸上。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