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赞美之镇 (第1/1页)
西门庆从药店离开的时候,脑袋都是昏沉沉的,他总是感觉今天的天气不是很好,好像有些阴沉。 隐约感觉到有哪里不太对,可是当他仔细回想的时候,又发现陈思安的逻辑没有任何问题;西门药店的掌柜代表的本就是药店,掌柜的名声越是响亮,西门药店自然也就越是出名,因此付出一些金钱似乎也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 再次回头看了一眼药店,西门庆皱着眉头骑上了他心爱的大青骡;大宋的马匹金贵,像他这种破落户出身的商贾就算再如何有钱也是不敢跨马行街的,县尊蔡相公为文官第十六阶的奉直大夫、直华文阁、知阳谷县事,可就是这样高贵的身份,如今也只是骑驴而已,而且还是一匹非常瘦小的黄驴。 陈思安目送西门庆离开,暗中品评了一下他的大青骡,开始有些犹豫日后是要买驴还是买骡子了,似乎骡子更为高大威风,可就是名声差了些,驴可是连太宗皇帝都骑过的。 ...... 及时雨可不是好做的,有了这个名头,你就等着撒钱吧,真正遭了难处的人会想到求助你,想着浑水摸鱼的家伙更不会放过这种大好机会。 所以陈思安从来不相信宋江用来邀买名声的钱都是正来路,一个郓城押司每月才能有多少薪酬?就这还得感谢神宗朝改了规矩,让宋江这种小吏也有了一份微薄的俸禄,每月也就是五六贯钱,家里虽然薄有资产,可要像他那样到处撒钱,动不动就是几十贯白白送人也是绝不可能的。 因此陈思安判断宋江做押司的时候一定没少收贿赂,这种事他是肯定不会做的,何况也没这个条件,可是要自己掏腰包又实在有些心疼,所以呢,这些救济穷苦的钱就理所应当要从柜上出。 否则他会认为西门庆占到了天大的便宜。 西门药店的铁喇叭算是将平静的景德镇彻底搅动了......古人可从来不比现代人蠢多少,当别的商家发现西门家的生意因此变得更加兴隆后,也开始有样学样。 不就是膀大腰圆嗓门大吗?不是就逮着过路的客人就往死里夸吗?夸人又不会触犯大宋律法,陈大官人做得初一,咱们凭啥就不能做十五? 于是景德镇就变成了赞美之镇,从卯时开始,到戊时结束,每家商铺门前都会站着一两个膀大腰圆且脸皮极厚的汉子,拿着铁喇叭逮着过路的客人就往死命里招呼。 奉承话总是听不腻的,而且还越夸张越好,当喇叭汉们发现哪怕是八十岁的老丈和老妪也不会介意被夸奖成英俊小郎君和美丽小娘子的时候,他们便再无顾忌,就连词汇量也跟着一次次刷新纪录。 景德镇的改变很快就引起了厢巡铺的注意,可当他们发现喇叭汉们的出现让附近几个县城的坊廓户有事没事都喜欢来景德镇换换心情并且对此赞誉有加的时候,就认定了这不是什么扰乱镇市,而是一种充满正能量的做法。 再被喇叭汉们一顿猛夸,厢巡铺正面肯定的公文就如雪片一般递向了上衙。 阳谷、东阿和寿张三县因为在张秋景德镇相互接壤,多年来就免不了有许多矛盾和摩擦,每次都要各方的坊长甚至是厢巡铺出面解决,事情要是闹得大了,就连三县的知县相公面子上都很过不去。 可是三位知县相公却渐渐发现,自从景德镇变成了赞美之镇,居住在这里的三县子民的关系都改善了许多,相互见面都会笑着问安打趣,某家若是出了什么事情,哪怕户籍并非一县也会立即跑过去帮忙。 这是何等的美事啊? 要知道大观元年赵官家才诏令天下各路、州、县推行八德,每个州县的衙门前都要立八德碑和耻辱碑,赵官家这是希望天下一团和谐,治下子民都做个有德行的人。 本来还头疼着该如何推动八德运动,如今这景德镇不就是一个现成的榜样?而且对于三县的知县相公而言,这就是他们实打实的政绩!他们为官一任,眼看着磨堪之期将至,这不是雪中送炭又是什么? 三位知县相公很快就寻找到了令景德镇变成赞美之镇的最大功臣......就连陈思安自己都不知道,他的名字早已记录在三位知县相公的小本本上。 赞美之镇的出现,让及时雨的名头变得更加响亮,不过名气这东西虽然好,有时也是会带来一些麻烦的,刘掌柜对此感触尤深。 随着陈思安的名头越来越响亮,登门求助的人也就越来越多了,这其中固然有真正陷于苦难希望得到帮助的人,也有想要混水摸鱼赚几个昧心钱的污烂汉,陈思安懒的去分辨,于是这个艰巨的任务就交给了刘掌柜。 像刘掌柜这种阅人无数的老油条就是最好的人选,对这附近出名的污烂汉都是知根知底,而且就算对方隐藏的很好,也躲不过他那双老猎人一般的眼睛。
刘掌柜更是举一反三立下了规矩,哪怕是真正需要帮助的人,也要达到一定标准才可能见到陈思安并且从柜上支钱;没办法啊,陈掌柜真是太善良了,见到一个苦人就会跟着流眼泪,然后拿着药店里的钱当石头使,刘掌柜认为自己如果不站出来,就对不起陈掌柜的这份善心。 于是在宛如后世审查低保户的力度下,在刘掌柜的如炬双目下,大浪淘沙真正选出的都是那些需要帮助且贫苦无依的苦人,这些人在得到陈思安的帮助后,将会视他为万家生佛的活菩萨,每一个都会成为陈思安的免费宣传员而且乐此不疲。 “小娘子,快拿着这些钱去安葬你的父亲吧,尽早让老人入土为安才是正理;遇到这种事稍有良知的人都会出手相助,所以卖身葬父什么的提也休提......” 陈思安叹息着让柜上支了五贯钱交给面前这位一身缟素的年轻女子,扶住满面泪痕的她不许下拜,又道:“待你孝期过后,就来找我,我会给你一份保书;拿着这份保书可去针线铺、衣冠店找个差事做,千万不可动了卖身的念头,那可是一条不归路啊。” 宋代的律法还是很人性化的,不支持买卖奴仆,却允许穷人因为生活无着主动卖身给富贵人家,如果是女子卖身,主家还需要在她到了一定年龄后为其寻找一个良善人家,安排婚嫁。 律法的本意其实是希望借用民间富户的力量来解决一部分穷苦人的生活问题,可是如果卖身者所遇不淑,那就可能变成一场悲剧。 陈思安自然是不能看到这样的孝女沦为奴仆,就算不为了及时雨这个名头,也要尽力相帮。 这个小娘子千恩万谢才肯离去,临离去的时候,盯着陈思安看了好久好久,似乎要将他的样子永远烙印在心中一样。 大宋朝号称国富民安,却也免不了有大量的穷苦百姓生活无着啊......陈思安正在感慨,忽然听到刘掌柜的声音道:“三位大官人就不要打趣小的了,小的无论怎么看,三位大官人都不像是需要帮助的穷苦人。 如果三位不看大夫,不抓药的话,还请稍移尊步......”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