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娱从北电96开始_第七十章 投资《甲方乙方》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七十章 投资《甲方乙方》 (第2/3页)

思议,有些震惊的说道:“你专辑唱片发行到现在才半年时间,就卖了两百万了?这也很夸张了好不……”

    看着祁魏微笑着点头,韩三评这才正视起祁魏起来。

    早知道歌手赚的多,卖了这么多张唱片,说明祁魏赚了不少,肯定是能拿得出钱来的,这次应该不会白来。

    “说起来,这次我专辑能卖的这么好,多亏了韩三爷的帮忙....”祁魏笑着恭维道。

    韩三评笑眯着眼反问道:“这和我有什么关系?”

    祁魏笑着解释道:“我这次专辑能大卖,是因为把MV当做了一个卖点,MV能拍的好,是多亏了有好机器,MV拍摄的机器,都是从您北影厂借的,当时我们拍摄的资金有限,北影厂只是象征性收了点钱,这还是您帮了大忙.....”

    这是祁魏说的恭维话,实际上乌迩善帮忙从北影厂租的机器都是收的正常价格,该少的一点也没少。

    “原来我们还有这么一层渊源在,看样子我们有缘.....”

    韩三评点了点头,依旧笑眯着眼,开门见山的问道:“我听葛尤说,你是想投资《甲方乙方》?”

    《甲方乙方》是韩三评所领导的北影厂牵头的一个电影项目,在这部电影里,北影厂是的投了一百万,紫禁城影业跟着投资了部分。

    剩下的是找了一个罐头换飞机的倒爷拉的投资。

    而这个倒爷是个要把喜马拉雅山炸个口爱说大话的主,承诺要给这部电影投资36万美元也就是差不多三百万,后来出了事,最后只到账了八十万。

    而这就有了两百多万的缺口。

    这可给韩三评出了个大难题。

    在九二年开始的电影改革之前,电影还实行着“统购统销”的政策。

    那时,在内地只有各大电影厂才有电影制作权,发行和上映是由政府的其他单位统一管理。

    各大电影厂没有发行权,这就意味这不用面对市场压力,只需要按照指标生产电影,然后将拷贝卖给相应的发行安慰。

    没有市场压力,就不需要迎合观众们的口味,当时的电影从事者制作的电影几乎都是偏个人风格的文艺片,很少带有商业属性。

    脱离了观众的电影,观众们自然也不会买账,加上电视机和逐渐普及和娱乐生活的丰富带来的竞争,票房和观影人数是大幅度的跳水。

    93年电影市场开始改革,下放了发行权,各大电影厂需要靠自己发行,失去了发行保障,躺在舒适区还没反应过来的内地电影人,他们拍的电影,几乎是每片必赔。

    电影成本是居高不下,到后来,赔的都完成不了每年的生产指标,还需要卖指标来完成任务。

    这种情况严重到什么程度呢,就拿这个韩三评的北影厂来举例子。

    韩三评接手北影厂当时是这么个情况:职工近3000人,账上最困难的时候只有27万,但一个月报销职工的医疗费就是40万。

    而每年国家拨款是500万,但完成拍摄任务所需要的经费大概是七八千万。

    这个缺口差的可不是一点点。

    为了补上这个缺口,他带着北影厂的导演门到处去“扎钱”,到处去“化缘”。

    他用各种社会关系去找钱,经常在招待所里等老板签合同,有时候等到半夜,听到老板喝完酒回来,马上就跑去签。

    甚至为了筹钱,他找人拍“盒带”,五六万拍一部,一个星期拍完,一年能挣400多万。

    但其实,这种“盒带”都是擦边球,小暴力,软情涩。

    不仅仅是北影厂,几乎内地每一个电影厂都是这种情况,筹钱不易,这也让每一个电影项目都有着严格的拍摄计划和预算。

    北影厂投资的这一百万也是省吃俭用的从牙缝里挤出来的,突然短了钱还差这么多,北影厂一时间也拿不出钱来。

    至于找外面拉投资.....

    别开玩笑了,这时你把钱投到水里都能听到一个声响,投资电影那是连声响都听不到,根本就没有多少人愿意趟电影这摊浑水。

    更何况《甲方乙方》这是一部具有冒险性质的实验商业电影。

    要知道《甲方乙方》可不是北影厂去年拍的《孔繁森》那样的主旋律电影,没有机关单位和学校之内的包场兜底,那就完全得靠观众自来水去观看来撑起票房。

    这能取得高票房吗?

    你敷衍而又不迎合观众的口味,那观众自然也是用脚来投票,这时的内地观众可不喜欢看内地电影。

    那既然如此,为何不像去年那样再拍一部和《孔繁森》类似的主旋律电影呢?

    是在是现在的观众主旋律看多了都审美疲劳了,没有观众去看,光靠包场兜底,是取得不了《孔繁森》那样的高票房。

    而现在《甲方乙方》这部电影,连业内人都没有多少人看好,更何况是外行人。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