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定河山_第三百一十四章 还我河山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三百一十四章 还我河山 (第2/2页)

既而无一疵可指,始以宾礼见,曰:“君真能吏也。”率诸使者合荐之。徙知襄邑县,擢监察御史,进殿中侍御史。

    崇宁星变求言,蒙疏十事,曰去冗官,容谏臣,明嫡庶,别贤否,绝幸冀,戒滥恩,宽疲民,节妄费,戚里毋预事,阉寺毋假权。皇帝听纳,有大用意。迁侍御史。

    后迁刑部尚书,比岁郊祭先期告办,尚书辄执政。至是,帝密谕之。对曰:“以财利要君而进,非臣所敢。”母丧,服除,归故官,遂同知枢密院。进尚书左丞、中书侍郎。先是,御史中丞蔡薿诋张商英私事甚力,有旨令廷辨。蒙曰:“商英虽有罪,宰相也;蔡薿虽言官,从臣也。使之廷辨,岂不伤国体乎”帝以为然。一日,帝从容问:“蔡京何如人”对曰:“使京能正其心术,虽古贤相何以加。”帝颔首,且使密伺京所为。京闻而衔之。

    他敢直言蔡京心术不正,自是直臣,此次不受户部尚书,一者确是有病在身,更重要的原因是不敢接这烫手山芋。

    黄潜善则是被幸福狠狠地撞了一下腰,欣喜若狂,以为就此踏上康庄大道也,正是: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北伐征燕,收复燕云十六州,能适逢其会参与其中,一旦功成便可青史留名也。且皇帝亲自点将,自己若能圆满完成旨命,既是为国效力更是为君分忧哪……

    国库空馈、户部无银确是事实,但可以变通的嘛,身为一部堂官,朝廷大司徒,做的不就是为君分忧解难之事吗?无非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黄“尚书”新官上任三把火,绞尽脑汁、殚精竭虑的想着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筹集粮草军费。

    驻军的供有固定供应线,在运输成本上是固定的。而出兵作战,需要临时建立补给线,如果是在境内行军还好,州县仓库可以作为补给节点;如果在境外,就要以最后的补给节点作为起点。补给距离达到五百里,则一兵需要三人来供给,而这三人也是要吃饭的,这个数量会随着补给线的拉长而倍数增加。这也就是作战军粮消耗大增的原因。

    为了筹集军费,黄潜善想了两招——征税和认捐。

    各个朝代都依靠对人民征收赋税,来维持国家的发展,对于商品经济快速发展的大定也不例外。

    大定税收延续了昌楚的税收制度——两税制,收税的方式主要采用的是场务制,场务为两个不同的场所,一个是官府货物的收税场所,称为场;而务就是政府收取百姓税收的地方。为此大定的统治者开创了一种极为简单粗暴的收税方式——桥头税。

    桥头税,顾名思义收税的“务”便是在桥头和桥尾,要求每一位过桥的百姓都要缴纳税赋。

    在桥头桥尾设置收税点,覆盖度广,极大减少了要挨家挨户收税的成本,减少了收税所需要的人力,经济实惠。另外十分的方便快捷,每一个上桥的人都要验明“税身”,只要未缴税的人,一律不得过桥,这很好的制约了一部分想偷税漏税百姓的念头,只要你有了章,你和你所携带的东西就可以过桥,只要你没有,就要将你的东西强制扣押,每一个过桥的人都不敢不交税。桥头税为政府直接节省了一大笔开销!每一位在桥头征收税赋的官兵,他的职责不仅仅收税,还要检查货物替代了商品检测员,查验人数防止人口偷流,更要维护桥边的治安直接减少了城市管理费用,收税人员还能帮忙或者帮忙监督一些街道打扫的工作。

    大定独树一帜的税收方式与制度确实让百姓更加容易接受国家征税,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让“税赋制度”这一立国之本更加的稳固。

    可,仍是国库空空。

    钱去哪了?这得问问蔡京、朱勔之流以及当今皇帝。

    黄潜善能做的无非是变本加厉的寅吃卯粮,提前征收三年后的税,再打着为国出力的旗号将税额上调一、两成。至于继任者的头痛以及税户的抵触反弹,那就不是他需要担忧的。

    另外,便是认捐。

    认捐有各种明目,有的是自愿的,比如王公大臣捐钱捐物之类,还有对卖买富户进行摊派之后再给个名誉官衔,最后还有直接标名挂号的售卖实权官职的,这些都有。

    卖官弼爵?不存在的,都是为了国朝,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方为大定好子民。

    还别说,让黄潜善这般一cao作,东拼西凑的居然集齐了第一批粮草物资,狠狠地在皇帝根前露了一回脸。

    大军集结,剑指北方。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