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二百六十三章 学术之争 (第2/2页)
赋有所讥讽”者则采之,如卷一百四赵整作歌、卷一三四百姓为袁粲作歌。杜甫这样的人物,甚至只提到一次。柳宗元是政治人物,文学地位虽小于杜甫,司马光却把他的《梓人传》、《种树郭橐驼传》两篇大作收录起来。 《通鉴》写白居易很多,因为他是翰林学士,多次上书,时时评论朝政。晚唐藩镇割据,朝廷姑息,司马光对杜牧的文章十分欣赏,曾将《注孙子序》、《罪言》、《原十六卫》、《战论》、《守论》五文摘入《资治通鉴》卷二百四十四。又如韩愈,乃文起八代之衰,积极捍卫儒家道统的文人,但却对其学术文化贡献只字不提,只收录其《谏迎佛骨表》及《送文畅师序》。 《资治通鉴》又专记鸠摩罗什译经,却不记玄奘译经,又详细记载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以及唐武宗三次大规模的禁佛毁佛事件;记陈群的九品中正制,却不记隋代开进士科取士,凡与政治无关者,多不录取。 所以说,尽信书不如无书,有些事还需自己去审读判断。 作为小字辈的冯过识趣的很,并不参与争论,天塌下来有高个子顶着嘛。费懋中也好,綦崇礼也罢,还有刘攽,争论代表着治学严谨,他倒是从中学到了不少。 不过,他也有刷存在感,时不时的令旁人眼前一亮,称赞状元郎果然文采斐然。 譬如: 聪明流通者戒于太察,寡闻少见者戒于壅蔽。 责其所难,则其易者不劳而正;补其所短,则其长者不功而遂。 英雄无用武之地。 明者销祸于未萌,智者图患于将来。 短于从善,故至于败。 明者,销祸于未萌。 千钧之弩,不为鼷鼠发机;万石之钟,不以莛撞起音。 夫表曲者景必邪,源清者流必洁。 诸如此类。 刘攽便大为赞叹,不吝誉美之词。 昌楚时,国子监(学)直讲掌佐博士助教,以经术讲授。 本朝初国子监有讲书,淳化五年改直讲,以京朝官充任。皇祐四年规定以八人为额,须年四十以上,通明经义,行为端庄,堪为生徒模范,并选择进士及九经及第者相参荐举,每人各专一经,教授诸生。熙宁四年,规定直讲以十人为额,二人共讲一经。元丰三年改国子监博士。 是以,直讲也即博士。 刘攽乃江西樟树人,出自诗书世家,祖父刘式,南唐时举进士,入定后,官至刑部郎中。父亲刘立之与叔伯四人俱举进士。 刘攽与兄刘敞同举明宗庆历六年进士。历仕州县二十年,始为国子监直讲。 刘攽学识渊博,与兄刘敞齐名。欧阳修称其“辞学优赡”、“记问该博”。苏轼在草拟刘敛任中书舍人的制书中称赞他“能读坟典丘索之书,习知汉魏晋唐之故”。刘攽著作极为丰富,最有代表性的史学著作有《东汉刊误》四卷、《汉宫仪》三卷。 也正因其于汉史有着专深的研究,此次方入选《汉纪》编撰团队。作为汉史最为精通之人,刘攽对冯过的评价不可谓不高,大定最年轻的状元郎的确才华横溢、令人叹服。 冯过自是谦言不已,心下却是惘然。 那个时空,刘攽可是牛人哪。 刘攽与王安石要好,每相遇,必交谈终日。一天午后,刘攽到时任参知政事的王安石府上拜访,王安石恰好在用餐,遂让小吏引去书房歇息。刘攽落座后,见书桌砚台下压着一份文稿,好奇地取出一看,原来是王安石草拟的一篇《兵论》。刘攽记忆力强,过目成诵,这篇文章看一遍就记住了。又一想,自己以下属身份拜见宰执大臣,就这样随随便便坐在人家书房里,似乎不合礼数,随即退出书房,在外面的厢房候着。 王安石吃完饭出来,见刘攽还在外面呆着,便邀请他去书房坐,两人天南海北,交谈甚欢。其间,王安石问:“先生最近有什么大作?”刘攽回答说:“近作《兵论》一篇,不过才完成草稿。”王安石好奇地追问:“文章都有哪些观点呢?”刘攽暗笑,便把刚才看的王安石《兵论》里的观点复述了一遍。王安石不知道刘攽看过自己的文章,他又一贯以文章推陈出新、不入流俗为傲,听到自己的文章与刘攽说的观点一致,内心十分沮丧,好一阵沉默后,慢慢从砚台下取出自己的草稿,当面撕了个粉碎。这个喜欢下套的刘攽,玩笑间却让王安石的文集里,从此失去了这篇也许是经典之作的《兵论》,真是害人不浅。 啧啧,就问你牛不牛?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