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定河山_第二百一十九章 忠jianian难辨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百一十九章 忠jianian难辨 (第1/2页)

    是日,自然在辛府用的晚膳。

    冯过倒还罢了,陈亮可是无酒不欢的,与老友直喝了个酩酊大醉,辛弃疾还不忘给他安排了歌姬侍寝。

    想着那个时空陈亮的壮志未酬,大抵是被酒色掏空了身体所致,冯过倒是玩笑般的劝过二回,终是收效甚微。

    席间,自是少不了聊各种话题,辛弃疾终是开启了喷子模式,逮着政敌狠狠地吐槽了一番,譬如蔡京兄弟。

    蔡京自不消多说,三度入阁,权势熏天,大搞一言堂,内阁另三位全成了摆设。听闻这段日子内阁也不安宁,首辅大人怕是要拿人开刀了,就看是哪位倒霉。

    至于蔡卞,辛弃疾也是颇多微词,抛开枢密院与兵部天然不对付不洗,他对蔡卞其人实是看不顺眼。

    话头乃是冯过提及,言称在江宁与王棣有一面之缘,对这位名相之孙观感极佳。

    辛弃疾先是表诉了对王半山的尊崇,称这是位肯为百姓谋福利的好官员,奈何为变法一事得罪人太多,方导致郁郁而终。

    譬如他与东坡居士,同为大定文坛宗师,却因政见不同而颇多嫌隙。

    当年,苏东坡上书,直言王安石新法的弊端,但却被新党指为公报私仇。原因是,苏洵在世时,王安石母亲去世,唯独苏洵不曾前往吊唁,并且还写下了《辨jianian论》来暗讽王安石与其背后的支持者。

    在苏东坡上书后,王安石对皇帝谏言,以苏洵过世时,苏东坡利用运丧的官船贩卖苏木入蜀为事由,弹劾苏东坡为“邪险之人”,不堪重用。

    于是,苏东坡在闻听此事后,主动申请离京,去往杭州任通判,实际上并不算降职。王安石的本意只是想推行变法,没有坑害苏东坡的念头,把他赶出京师,眼前落个清净而已。

    但御史何正臣等上表弹劾苏东坡,从他过往诗词中搜罗出大量证据,直言苏东坡愚弄朝廷,妄自尊大、衔怨怀怒、指斥乘舆、包藏祸心,最重要的是对皇帝不忠。瞬时间,朝野内外一片“倒苏”之声。

    皇帝震怒,将苏东坡收入大狱,被牵连者多达数十人,是为“乌台诗案”。

    可就在这个时候,已经下野的王安石却站出来为苏东坡说话了,上书曰: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

    国不可杀士大夫,后经旧党派多方营救,苏东坡才免于一死,被贬黄州,官职也一撸到底,同时还要被监视。

    司马光复相,太皇太后垂帘听政,苏东坡才从黄州被调离。

    然而让旧党不解的是,苏东坡在赶往汝州的途中,绕路看望了已经致仕还乡的王安石,并约好将来一起隐居田园,都政治浪潮裹挟着,斗了十几年的“冤家”一笑泯恩仇。

    所以,苏东坡是个知道感恩的人,当初上书批判新政,也只是政治立场,他本人对王安石是很敬重的,尤其是对王安石的诗作,更是有过很多赞美之词。

    哪怕是在被贬黄州期间,苏东坡过得那么艰难,听闻王安石落难弃相,还写诗给王安石:从公已觉十年迟。后又称赞王安石:名高一时,学贯千载,智足以达其道,辩足以行期言;瑰玮之文,足以藻饰万物;卓绝之行,足以风动四方。

    遗憾的是,这对“政敌”化为老友后一年,王安石就病逝于钟山。

    而司马光上台以后,狠批“王安石”新法,旧党派开始反扑,但是苏东坡却没有参与其中,经历了“乌台诗案”后,他已看透官场角逐的本质,于是屡次向朝廷提出谏言,希望双方能平和相处,利国利民。

    结果是,苏东坡成了众矢之的,里外不是人。

    苏东坡被贬杭州,连同秦观、黄庭坚等人一起坠入仕途低谷,从此再没翻身,直至晚年被流放儋州,苏东坡都没再被重用过。

    有人说他恃才自高,情商太低才导致自己一生的坎坷遭遇,可是王安石呢?

    如果王安石没有固执己见,有“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这样的气势,或许他也只能成为一个平庸的官员。

    是以,王安石和苏东坡值得人欣赏和敬佩的是,恩怨分明,官场的事交给官场,从不因公徇私,这也是文人的气节和底线。那些在背后推波助澜的人,才是真正的小人得志。

    老辛同志对王安石推崇不已,对其子王雱却是无感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