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八十二章:扩土开疆,官绅一体纳粮,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第1/3页)
    “还请苏状元赐教。”    太子拱手行礼,语气中满是敬意。    历代王朝覆灭时。    新一任王朝都会总结上任灭亡的原因,汲取经验,加以改正。    但翻来覆去总结的原因,无非是苛政害民、赋税太重,亦或者是皇帝不修德行降下天灾,以至于百姓们民不聊生。    唯有苏长歌。    一针见血的发现了土地兼并这一弊病。    仅仅只是这份才华。    就已经足够令人赞叹不已。    但没想到的是,如此棘手复杂的难题,他竟然还有上中下三种不同之策。    简直是妖孽。    不对!    这是上苍派下来救我大晋的能臣!    “赐教不敢当。”    “只是臣的一些浅见罢了,是否有用还需陛下和太子殿下权衡。”    苏长歌自谦一句。    随后看了眼老皇帝和太子,缓缓说道:“臣先从下策开始。”    “陛下之前也说了。”    “江山社稷者,天下百姓与山河土地。”    “佃农之所以出现,乃是田产被地方豪强或官绅兼并,导致无田可耕。”    “因此,下策便是扩土开疆。”    “山河土地愈多,百姓可耕之田就愈多,且战争本身可以令人口减少。”    土地兼并。    本质上就是各个阶级矛盾。    上层阶级人少,但占据的资源太多。    没办法,百姓们活不下去,只能放下锄头斗争,将一部分上层阶级清洗掉。    而对外输出战争,无疑是转移矛盾的一种方法,既可以消耗人口,又能够扩充总体资源,见国内的矛盾转嫁到外面。    只不过。    阶级矛盾永远不会消失。    暂且不谈战争胜负、国力因战争损耗等。    就算把全部土地都给占据了。    等人口达到极限阈值,阶级矛盾还是会爆发,所以这才被苏长歌定为下策。    而此时,伴随他的声音响起。    老皇帝却是摇了摇头。    “大晋之北,跨过燕云十六州,便是广袤的大草原,何来耕种之地?”    老皇帝说完。    太子跟着点了点头。    如果北方之地适宜耕种的话,不用大晋,上几代王朝早就占领了。    闻言,苏长歌却是摇了摇头。    “回禀陛下,臣以为。”    “这世上土地,没有一寸是无用的。”    “譬如东海,百姓可以靠捕鱼为生,南方山林众多,捕猎亦能为生。”    “而西北之地,虽然是广袤草原,但亦可以为我大晋牧马放羊,而且草原地下还有矿产,只需将丢失田产的百姓外迁与北方,使其有所劳,能养活自身,便足矣,”    苏长歌开口。    一块土地的价值不取决于它是否能耕种。    或者换句话来说。    土地的价值属性由人来定义。    耕种只是其中一种。    无论是建房子,还是做其他用途,只要它是你的,它迟早都能被赋予价值。    关键在于,拥有。    此时,听到苏长歌的这番话。    老皇帝和太子思路一下子被打通。    确实,他们之前的想法太过于保守,只想着西北那边的地能否用来耕种。    但其实这都根本不重要。    如何让佃农劳作果腹,才是最重要的。    或许草原不能为大晋带来明面上的收益,但只要他能容纳养活佃农就够了。    想到这里。    老皇帝和太子心头瞬间火热。    本来他们最大的愿望。    仅仅只是收复燕云十六州,完成先祖夙愿,恢复完整的大晋版图。    但现在来看,原本形同鸡肋的草原。    此刻莫名变得香气诱人起来。    不过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战争非同小可,需要从长计议。    随即,太子开口问道。    “中策为何?”    听到声音,苏长歌继续讲道:“中策同样为缓解之策,但却要麻烦许多。”    “佃农反抗的源头,在于吃不饱饭。”    “正因如此。”    “只要找些事让佃农来做,使其劳有所得,二餐饱腹,衣能蔽体即可。”    苏长歌出声说道。    其实就是改变佃农的价值属性,将他从田地上变成手工业或服务业者。    简而言之。    内部消化多余人口。    给佃农提供工作岗位,就业机会。    没有田产。    替人种地又吃不饱饭。    那就让这群人进工坊,或者是做小厮、跑腿等,使他们不靠种地也能养活自身。    不过,中策最难的地方就在于。    这个时代没有工业。    能够吸纳佃农的行业太少,跟佃农人数相比就是小巫见大巫。    但是,苏长歌正是知道这点,所以才故意提出来,为的就是让老皇帝去推动手工业,提高士农工商中工者的待遇。    而此时,听到这番话。    老皇帝眉头微蹙。    如苏长歌所预想的那样,开口问道:“佃农之数,远超工者。”    “朕何以寻如此多事让佃农来做?”    换而言之。    我上那创造那么多就业岗位。    闻言,苏长歌微微一笑。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