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五十八章:去恶行善,致良知,文圣后代  (第2/3页)
人勤奋聪慧,这才只做了三题。”视线接触,陈云低下头,没有说出真相。    虽然刚开始有些气,但陈云很快就调整过来。    在他看来。    虽然被赵恒这群老六给坑了,但也没什么好埋怨的。    这都是自己心存惫懒。    用‘所有人都一样’这个借口说服了自己,才会心安理得的只做三道题。    “无妨,为师说过随便做几道。”    苏长歌开口,没有因为赵恒等人,就去过分苛责陈云。    老师的存在本就是教育学生。    除了算术、兵法这些技能本领以外,还有就是行为和思想上的培养。    思想,是对待事物的看法。    行为,是真实做出来的事。    苏长歌认为,只有思想与行为和达成统一,才能算真思、真行。    其实这就有点像王阳明的知行合一,但又有些不同,王阳明认为一念发动处即是行,也就是动起良知的念头,去除‘恶’的念头,就已经算行的开始。    但这里面存在个问题。    动起良知的念头就算‘行’。    那这个‘行’,终归还停留在念头层次,也就还存在于思的范畴内。    这也就是为什么。    知行合一是主观唯心主义学说。    不过这并不是批评王学。    在个人道德修养上,王学有其独到之处,也就是致良知。    一点一点去除恶念,践行善念的举动。    这里的恶念不单是指杀人放火之类的,还有惫懒、贪婪等一切不好的念头,都要被去除,只留下好的念头。    这个去恶行善的过程。    就是致良知。    不过苏长歌觉得。    致良知用在修身养性上很好。    但在践行真知上面。    还是辩证唯物主义更好。    既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当然,实践理论还有个大前提。    那就是最核心的辩证。    简单来说。    辩证,就是系统地、完整地去思考判断理论的真伪和可行性。    然后再去通过实践检验理论。    否则一想就去做。    那是不负责的懒惰主义,会导致许多不可控后果。    当然,扯这些都还太远。    苏长歌已经决定先教学生致良知。    培养学生的道德,让他们不只为满足一己私欲去做事。    言归正传。    此时,就在苏长歌宽慰陈云后。    赵恒的声音突然响起。    “夫子,此事怨我。”    “前天在您走后。”    “弟子提议每人都做三道题,所以陈云才会只做三道题。”    赵恒开口,面色有些羞愧。    他本来还怕陈云一怒之下会说出真相,但没想到对方把责任都揽下。    这让他有些羞愧。    于是决定主动站出来承认错误。    而听到这番话,苏长歌大概知道了发生什么事。    随即,他开口道。    “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你能说出真相,替陈云解释,这举动比完成一次课业要宝贵。”    话音落下,苏长歌看向面前学生,继续道:“我希望你们能记住,言行处事,首在于良知心诚,而不该只顾私利。”    “尽力而学是好事。”    “谋求私利也不是什么坏事。”    “但以欺骗等手段去损害他人利益,达成利己目的的行为是不对的。”    “赵恒,你回去后写篇悔过书。”    “算做是这次的惩戒。”    苏长歌开口,该罚还是要罚,也算是给赵恒一个教训。    同时避免恶性内卷出现。    “诺。”    赵恒点头回答。    相比于内心的愧意而言。    写篇悔过书根本不算什么,反而让心里宽慰坦荡许多。    旁边几人看到这一幕,默默记下夫子的话,告诫自己以后也莫要犯这样的错,言行处事,以心诚、良知为本。    随后,等苏长歌收好几人的课业,准备带回去批阅时。    赵恒等人也知道苏长歌一夜没睡。    所以寒暄几句后便挥手告别,不愿打扰他休息。    见状,苏长歌也没有留他们。    心中暗夸他们懂事,决定用加大作业量来回馈他们。    就如此,很快。    在府上仆从一声声‘二老爷’中,    疲累了一个晚上的苏长歌,终于回到了柔软的床榻上。    不过他并没急着歇息,意识潜入到识海中,想看看这次动用天地异象践行真知,自证清白,文宫是否会发生变化。    下一刻。    熟悉的天地文宫出现在眼前。    苏长歌如上次那样。    走到那尊儒者雕像的面前,想试试是否还会有金页落下来。    但可惜的是。    雕像这次没有理会他。    见状,苏长歌不禁有些遗憾。    果然不是每次都有收获。    若他猜的没错,往后应该只有儒道修为提升,才会出现新的能力。    想到这,    就在苏长歌带着遗憾准备离开时。    他突然发现。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