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四十章:相互试探,太子示好  (第1/2页)
    大晋皇都,街道上。    一架马车慢悠悠的行驶,后面跟着辆载有大长桌和泥沙的大车。    长桌的横面被一张红布盖着。    看到这奇怪的一幕。    行人们纷纷侧目看过来,发现是信国公府的马车,眼中好奇更甚。    大早上的,信国公拖张桌子和一堆泥沙干嘛?    难不成是用来筑房?    可堂堂信国公府,不用青砖,却用泥沙来筑房,这也太离谱了吧?    此刻。    就在街上行人如此想着时。    坐在马车上的老信国公掀开帘子,对骑马跟在旁边的儿子吩咐道:“小五,你去喊下慕老头,就说老夫有要事找他相商,让他尽快赶过来一叙。”    听到这话,霍武撇了撇嘴。    老爹的心思他还不懂?    什么有要事相商?    不过就是从苏世弟那得了好处,想在慕伯父面前装哔罢了。    年纪都这么大了,还成天想着这些事。    难怪不如苏世弟的先师孙武,就这心性,连比都没得比。    霍武在心中腹诽几句,但想到刚才被老爹摁进泥沙的一幕,他还是虚与委蛇,恭敬的说道:“孩儿这就去。”    话音落下。    霍武一甩手中马鞭,朝着卫国公府的方向骑去。    看到这一幕。    老信国公满意的点点头。    果然,棍棒底下出孝子。    自己这些年还是对儿子太仁慈了,以后没事得多教育教育。。    而后,似乎想到什么。    他脸上又露出一抹得意的笑容。    “老慕头啊老慕头。”    “你跟老子争了大半辈子,最后还是老夫赢了!”    “哈哈哈哈....”    想到这,老信国公开怀大笑。    然后摸了摸袖中兵书,再想起那首赠诗,嘴角都快歪到天上去。    同时心中不禁发出感叹。    “说来,老夫能胜慕老头一筹,还是要多谢长歌才是。”    ......    与此同时。    苏长歌坐上了前往太子府的马车。    对方身为太子,亲自派人上门相邀,他也不能一点面子不给。    况且,老皇帝就这一个嫡子。    等到他崩殂后,皇帝之位必然落到现在这位太子身上。    苏长歌就算不交好,也不能交恶,而且正好借这机会试探下太子的城府性格,提前知道这位未来大晋主宰的想法。    就如此,片刻过后。    苏长歌乘着马车来到太子府邸。    然而就在他刚刚下车。    门口便传来一道温敦的声音。    “苏状元,休沐日邀你前来府上做客,还望莫怪。”    苏长歌循声望去。    只见府门口站着个身穿杏黄色四爪龙纹长袍的中年男人,样貌儒雅,仪表不凡,看上去像是位温良随和的君子,但身上却散发若有若无的威压。    给苏长歌的感觉。    就像是一位藏起尖牙利爪,示人以善的猛虎。    平常无事。    可一旦动怒就会露出爪牙,将面前的敌人全部撕成碎片。    不过想想也是,能在太子之位稳坐将近四十年,压的其他皇子连一丝夺嫡希望都没有,不可能全靠嫡子这个名分。    苏长歌心中如此想着。    但也没忘了君臣之礼。    快步走上前,对面前的太子作揖行礼,客套的说道。    “苏某何德何能。”    “竟让殿下您亲自出门相迎。”    苏长歌开口,语气诚恳,像是被太子这番行为感动。    太子看到这一幕,眼中闪过精光。    知道苏长歌不是真心实意。    同样也知道,苏长歌不是那种纯儒,随便示点好就能拉拢。    但没关系,忠心只是次要的。    重要的是他站自己这边。    太子如此想着,伸手将苏长歌扶起,“苏状元莫要自谦,你在百花楼内即兴赋词,做出千古诗词,引动天地异象。”    “可惜孤不在现场,无缘亲眼得见异象,实乃人生一大憾事。”    太子开口,脸色有些遗憾。    就是不知道是真遗憾,还是为了示好故意装出来。    当然,对搞政治的来讲这都不重要。    重要的是表明态度。    “殿下过奖了。”    苏长歌出声,脸上露出几分笑意。    老板夸你,你可以接着,但却不能表现的太过得意忘形。    “不过说起来,孤还要感谢苏状元。”    此时,太子话锋一转,感慨道:“恒儿生性顽劣,浪荡不堪,又荒废学业已久,多亏先生费心,他才能迷途知返,重返正途。”    “殿下此言谬以。”    苏长歌开口,神色肃正。    他这话一说,周围仆役瞬间变了脸色。    这人好大的胆子。    太子对他礼敬有加,可他竟然不识好歹,当面说太子有错。    “孤所言有何错,还请苏状元斧正。”听到苏长歌的话,太子眼中闪过异色,不过并未动怒,而是出声询问。    这点容人气量他还是有的。    “殿下,臣以为。”    苏长歌正声说道:“赵恒只是天性豁达,不该冠以顽劣二字。”    “并且其品性不差,有可塑之资。”    “在下为人师,竭心教导学生乃是本分,赵恒能拾起学业,更多靠的是自己,在下只不过是从旁帮扶一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