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三十八章:激动的老国公  (第1/2页)
    苏府大堂内。    霍武看到老爹这么大反应。    不禁想起之前看过的孙子兵法军争篇,顿时有些心痒难耐。    凑过去想要看两眼。    但却被老爹一巴掌给打回来,委屈巴巴的缩回了脑袋。    “竖子,急什么!”    老信国公开口骂了一句,目光继续落在谋攻篇上。    “孙子曰: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    “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    “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    “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    “此五者,知胜之道也。”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败。”    看完全篇,老信国公惊的头皮发麻。    若兵道有圣人,非孙武莫属!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一语道尽了用兵的最高境界。    最上策的用兵,以谋略来攻克敌人,不战而屈人之兵。    其次就是外交斗争,动用外交的手段来瓦解敌人之间联盟,巩固自己的实力,使敌人分化,迫使其屈服。    再次就是两军正面交锋。    最下策就是直接攻城,因为敌人可以据墙而守,这样做损失太大。    除此之外,还有知胜之道。    未战而先知其胜负。    孙武这样的人实在太恐怖。    若是与此人对阵,就算兵力是他数倍,世上有何人敢轻言取胜?    想到这里,老信国公忽然转头看向苏长歌。    虽说这些都是孙武所授,但苏长歌能将其整理成稿,言辞精炼,可见他对兵道理解颇深,起码继承了孙武四五成衣钵。    但就这。    已经足够立于当世兵道之巅。    难怪他敢说出不通天文,不知地理,不晓阴阳五行、奇门变化,皆是庸才的话。    如若换成老夫继承孙武衣钵。    说出来的话,做出来的事,要比他还狂百倍不止!    正想着,就在此时,旁边挨了一巴掌的霍武,瓮声瓮气的说道。    “爹,您看完了该轮到我了吧。”    “竖子,吵什么!”    思绪被打断的老信国公,没好气的骂了儿子一句。    但还是没藏着掖着,将手里的兵书递给儿子,顺带叮嘱道:“别给老子弄褶了,否则回去把你吊在树上抽。”    听到这话,虎背熊腰的霍武如小鸡啄米似的点头。    小心翼翼的接过兵书看了起来。    苏长歌看到这一幕,眼神怪异,觉得老爷子年轻时脾气肯定很暴躁。    不过仔细一想也是,想要镇住手底下那些桀骜不驯的牙将,老信国公怎么可能是个人畜无害,温和敦厚的人。    这时,老信国公的声音响起。    “长歌世侄。”    老信国公开口喊了一声,语气温和,丝毫没有半点长辈的架子。    准确来说。    他现在回想之前让苏长歌称自己世伯,都觉得有些不好意思。    认为自己占了便宜。    他何德何能可以与孙武相提并论?    还引为知己?传出去简直笑掉大牙,为人所不齿。    “世伯可是有事?”    苏长歌自然不知道老国公的想法,听到他喊自己,回声问道。    “是这样的。”    听到世伯,老信国公老脸一红。    但活了六十多年,这点脸皮厚度还是有的,硬着头皮说道:    “刚才听你讲先师孙武的兵法还有十篇,老夫实在是心痒难耐,想请你快点整理出来,否则老夫实在夜不能寐。”    “至于那些琐事,你尽管说出来。”    “老夫安排人替你去办,一定让你安心在家著书。”    老信国公开口,目光殷切。    “这....”    看着眼前催更的老信国公。    苏长歌在想,自己要不要稍微努力点,一天把孙子兵法默写完。    但转念,突然有了个更好的主意,说道:“晚辈也想快点把先师教诲编纂成书,流传后世,让世人能尽知先师之名。”    “但先师曾言。”    “师者授学,必须尽心竭力。”    “晚辈如今为人师表,不敢忤逆先师之言,竭力教授学生。”    “所以才没时间编撰兵书。”    说到这,苏长歌刻意停顿沉吟。    瞥了眼面露失望之色的老信国公,才继续说道。    “世伯,不妨这样。”    “您久经沙场,经验丰富,乃是军中宿将。”    “不如就由您来代晚辈传授兵法,也不需要占用您多少时间,只要每五天抽出一天或者半天的时间就够了。”    苏长歌开口,提出催更的条件。    不是他想偷懒。    而是他没有亲自上过战场指挥打仗。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