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章? 我不愿意 (第1/2页)
原来那个陆洵留下了一架书。 作为松山书院的弟子,虽然他天赋普通,但学习却真的是可称刻苦。 别以为长得帅是什么了不得的资本,权贵之家的子弟长得帅,会被称赞一句“风仪过人”,但普通人家出身的子弟,尤其还是贱役之家,长得帅了,无非就是在应聘给人家站岗牵马这一类的工作时,有些加分而已。 再不然就是民间的七大姑八大姨小媳妇大姑娘们热衷于讨论你而已。 徒增乱名,反为不美。 所以,长得帅了,反倒越发应该规规矩矩做人,认认真真学习。 就如美女,你不勾搭人,人家看你一眼都要想入非非,编一些跟你的鸳鸯蝴蝶梦,更何况你还主动抛媚眼儿过去?就这,你还想要好名声? 所以,原主一旦被勒令退学,居然能失意到喝酒喝死,绝非偶然。 过去这些年,就因为长得帅,他压力很大。 不想误入歧途,成为「声色娱人」之辈,只有加倍的勤奋苦读。 看看这塞了满满当当的一架书就知道了。 陆洵揉着脑袋,消解着昨夜宿醉,以及死而复生一番所带来的,脑袋的不舒适的感觉,走到书架前,慢慢地看。 每一本都有很熟悉的感觉。 他顺手抽下一本名为《履斋诗馀》的书。 第一册。 作者吴潜,字毅夫,号履斋,南齐人,曾一度官至南齐国参知政事,是宰相级的人物,政绩颇著,写的词很有名,亦擅宫体诗、律诗。 从记忆中陆洵知道,他是原主最喜欢的几位当代诗人之一。 说是当代,是因为这位南齐的宰相,刚死了没多少年。 诗馀,即词。 《履斋诗馀》,是吴潜词作的合集。 这个时空的文学脉络,在陆洵看来发展的有点乱入,但有了「天机」做评定,这种乱,却又给人一种乱而有序的感觉。 诗起于远古,至《诗经》为大成,以四言为主,一句诗,四个字。 与之稍晚的屈原,擅长楚辞,有别于《诗经》的体系,擅长长句、长诗,甚至还可以被理解为是“赋”这种变体的源头之一。 甚而《离sao》这篇伟大的七星雄诗本身,都被称为“sao赋”。 到了汉朝,“赋”这种题材更是大放光彩。 四言诗仍是一时的主流,但五言诗已经开始出现。 到了汉末时期,五言诗已经发展的比较成熟。 汉朝有“乐府”,魏晋亦有“乐府”,这是专门收集民间诗歌的朝廷机构,历代乐府,留下了颇多的五言诗杰作。 至曹丕的《燕歌行》一出,一句七个字,字数更多,明显容量就更大,给了诗人更多表达空间,于是这种格式上的创新,使得曹丕的《燕歌行》的整体水平和造诣,虽然明显逊色于他弟弟曹植的《白马篇》,却仍然拿到了「天机」给出的六星的高分,成为他的代表作。 至此,七言诗开始大兴。 之后天下虽分分合合,却并没有影响诗词歌赋这些文学的进一步发展。 南方宋齐梁陈四代,宫体诗开始兴起,为诗歌的创作,制定出了更严格的平仄、转承、对仗等规矩,最终形成格律诗。 等到现如今的这一代南齐王朝建立之后,五律、七律、排律等诗体,已经接近成熟和完备。 词这种体裁,则是起于西唐。 据说最初发源于敦煌,是当地的土俚小调,亦别称敦煌曲子词,一经西唐国文人的发掘,得到了「天机」的肯定,立刻在西唐发展起来。 这种体裁又被称作「诗馀」、「长短句」。 在「文气」是整个天下修行界最重要的修炼资源这一前提下,这种体裁一经出现,只几年的功夫,就已经传遍了已知的整个世界。 大宋、南齐、西唐、北燕,乃至塞外蕃国,长短句一时大兴。 而这位吴潜,就正是近一百年来,写词写得比较出名的一位大家。 他的作品,曾有多达五篇,得到过四星的判定。 全都是词。 随手翻开一页,书页都已经被多次的翻阅,弄得有些卷了毛边了。 可见原主的用功之勤,也可见他对这本词集的喜爱之深。 这是一首《沁园春》。 名为《沁园春·落雁横空》—— 「落雁横空,乱鸦投树,孤村暮烟。 有渔翁拖网,牧儿戴笠,行从水畔,唱过山前。 云阁还垂,雨低欲堕,何处行人唤渡船。 萧萧处,更柴门草店,竹外松边。 凄然。倚马停鞭。叹客袂征衫岁月迁。 既不缘富贵,功名系绊,非因妻子,田宅萦牵。 只有寸心,难忘斯世,磊块轮囷知者天。 愁无奈,且三杯浊酒,一枕酣眠。 禁妖族得气。」 这首词,被「天机」判定为三星之诗。 不需要标注,每一个「开窍」的修行者,都能一眼感知。 因为这种星级,是天地气机所赋予的。 在有了脑海中原主留下的海量记忆的帮助下,关于词作本身,陆洵自然是极熟悉的,此时引起他关注的,反倒是这首词的最后一句。 也即「禁妖族得气」这五个字。 这是吴潜这位大诗人、大词人的特色。 「文气」汇聚于天地之间,人族能得,妖族当然也能得。 甚至据说西唐国清凉山有位缁衣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