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一百零三章:提兵北上  (第2/2页)
    孙杰可不会在乎这些惊惶无措的官员,大大方方的走在官道上。    山西的守军,精锐的那部分被调到了京城,剩下的都是卫所废物,除了睁眼看之外,哪里还敢出城?    要是寻常流贼,说不定还敢派一些兵马出去sao扰。    可这支军队令行禁止,军纪严整,人人有甲,这怎么敢出去?    这一路而去,压根没遇到什么事,反倒是远在京城的崇祯寝食难安。    北边的建奴正磨刀霍霍,兵力正往京城附近调动,还没等兵马全部到达,怎么突然有一支兵马出现在山西腹地?    而且,看那样子还是准备去大同。    这就离大谱了,去大同还能去哪里?不可能直接破关出去草原吧?    既然如此的话,那就只有一个目标了。    过大同,经宣化,往京城。    除了这条线路之外,崇祯实在想不到还有什么目的。    山西的兵马该调的都调走了,这支兵马是哪里来的?    之前压根没听到消息。    皇帝本就是权利敏感生物,这种不受掌控的事情让崇祯坐立不安,如芒刺背。    御书房中,新任内阁首辅刘宇亮、兵部尚书杨嗣昌,以及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的陈新甲。    这个陈新甲,倒是有几分本事。    他的官位是杨嗣昌推举来的,两人之间关系密切。    按照原本的历史,再过两年,他将会成为兵部尚书。    兵部尚书没什么稀奇,关键是他的举人身份。    纵观整个大明王朝,能以举人身份做到尚书一职的人,也就他陈新甲和弘治年间的工部尚书贾俊两人了。    整个大明王朝将近三百年,以举人身份做到一部要员的人,就他们两个。    说起来,这人也是一个悲情人物。不是说他有多么慷慨大义,实在是因为死的窝囊。    崇祯十五年,松锦大战失败之后,崇祯愈发觉得局势败坏,便密使他与建奴和议。    后来因为家童无意间泄露消息,舆论大哗,被恼羞成怒的崇祯以莫须有的罪名所杀。    崇祯就是一个典型的甩锅侠,对,都是他的,错,都是臣子的。    而陈新甲,便是那个可怜兮兮的背锅侠。    《明史》评价:“其人在边疆多年,有才干,有魄力,习边事,可为文人统帅之典范。然不能持廉,才亦不可大用,终屡误国事,贻后世以骂名。”    御书房虽大,可哪里有他陈新甲说话的余地?    若是崇祯不询问,他哪里能说话?    崇祯脸色难看,不停的叹息。    突然有一支兵马出现在山西腹地往大同而去,不管是谁,都没法忍受。    若是北边无事,倒也不用太过担心。    可事到如今,建奴磨刀霍霍准备南下,哪里还能应付?    “诸位可有看法?哪里来的兵马?突然就出现了!”    崇祯一脸焦虑,看着堂下几人。    刘宇亮志大才疏,没什么本事,皱着眉头半天说不出什么。    杨嗣昌皱眉沉思,心里却有了一丝猜想:    “莫不是他?这家伙胆大包天,无令领兵乃谋逆大罪,也只有他了!    不过,他在陕西,怎么跑到山西来了?潼关那边的守将,怎么没个动静?”    “也没往山西那边发布调令,哪里来的兵马?现在手中没有多余人手,该如何?”    表情又急躁了几分,崇祯心烦意乱。    稍作思考,杨嗣昌站了出来。    “陛下,臣有话说!”    杨嗣昌的声音洪亮,崇祯脸色一振,喜出望外,忙道:“速速说来!”    “陛下,臣以为,这支兵马应该是从陕西来的!”杨嗣昌说道。    那些慌张倒是没了,只是崇祯更加疑惑。    从陕西来的?    陕西如今还有兵马吗?    三边兵马被洪承畴带走了,关中秦军也被孙传庭带走了。    现在陕西哪里还有兵马?    却是忘了孙杰这支兵马。    由此可见,崇祯压根没把孙杰的这支兵马放在心上。    杨嗣昌解释道:“陛下,除了孙、洪大人之外,陕西还有一支兵马,那便是逆王的叛军,不过,他们在很早之前就已经归降,可是这次并没有调动他们,倒是有些古怪!”    这话不仅没有解决掉崇祯心中的疑惑,反而更懵了。    原本的叛军,被朝廷招降之后不好好的想着待在陕西,怎么还乱跑?    难不成想要学流贼一样?    可根据发过来的消息来看,自从这支军队进入山西境内之后,便秋毫不犯,不仅没有攻打任何城池,甚至都没有做出任何过分的举动,只是朝着大同方向进发。    这如何解释?    和流贼行为南辕北辙,无法解释啊。    难不成,他们是来北上勤王的?    崇祯第一个不相信。    天下已经糜烂的不成样了,那些将官往往指挥不动。    很早之前就给左良玉发了一道命令,可是这厮磨磨唧唧,一会儿要军饷,一会儿要行军粮,现在距离京城还远。    像左良玉这样的将官数不胜数,如今突然出现这样的事,崇祯如何会相信?    “他来京城干什么?朕并没有征调他们,他们想要干什么?    总不可能前来勤王吧?莫非想要攻打京城?”    崇祯有些忐忑。    倒是有些风声鹤唳了。    说起来他也可怜,自从坐上这个皇位之后,隔三差五便是建奴叩关,隔三差五便是流贼作祟。    这冷不丁又来这么一档子事,自然忐忑。    目光从杨嗣昌的身上流过,来到了陈新甲的身上。    “陈爱卿可有话说?”崇祯问道。    陈新甲站了出来,朝着崇祯拱手行礼,道:“陛下,臣以为,不如遣一大臣前往,问问便知!”    “这行吗?”    崇祯问道。    脸上的忧虑又加深几分。    “陛下,山西传来的消息已经很明确了,他们一路上秋毫不犯,不似强盗贼兵,行事有章法,说明此军将领乃是深明大义之人。    此番领兵去大同,估计另有他事,造反的可能性不大。派遣一大臣前往,很有可能问出目的。”    陈新甲说道。    这话说的和没说一样。    不过,这也算是回答了。崇祯也听出了弦外之音。    若是造反,遣一大臣过去,估计手起刀落,大臣脑袋直接咔嚓搬家。    但也搞清楚了这些兵马的目的,也能提前做出安排。    至于派遣兵马过去,不现实。    建奴的刀高悬在头顶上,兵马如何能过去?    再说了,要是人家没造反,这过去之后,一个不慎,逼反了他们,那该如何?    崇祯看向众人,点了点头,道:“此言有理,不知哪位爱卿愿往?!”chaptere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