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四十八章 张辽与高顺 (第2/2页)
将的交流张山都是点到即止,以他如今的地位,不宜触动董卓,否则怎么死的都不知道。除了武将之外,另外让张山心里痒痒的自然就是那位传说中的貂蝉了,只不过这貂蝉乃是王允府上之人,而王允乃是当朝大司空,位极人臣,根本不是自己这个小小的谋士能够搭上关系的。而且这些个老家伙虽然没有表现出来,实际上是特别鄙视自己与李儒这样的人的。暗地里用斯文败类,为虎作伥来形容自己两人。所以也不用去自讨没趣了,两个都是磨嘴皮子的人,虚伪起来能让人鸡皮疙瘩掉一地,想想张山也是一阵哆嗦。所以这些当朝大员,他一个都没有去拜访过。这样的表现让董卓与李儒大为满意。 董卓占据高位之后,逐渐开始飘了,手握重权,无人约束,如今动不动就杀人,而西凉这些人马也大多桀骜不驯,不怎么守规矩,不时的在洛阳城内犯事。张山不得不屡次劝谏董卓少杀人,并且约束并凉两州士兵的纪律,一定程度上大大改善了京师的治安,只不过他并没有实质的职位,只不过是个狗头军师,人家听他一句是给他面子,不听他也丝毫办法都没有,最多也就只能在董卓面前告状,告的多了更是会惹来董卓的厌烦。不过张山似乎乐此不疲,只要遇到不平事,就要管上一管,虽然效果寥寥,不过在京城他的名声倒也改善了不少,倒也不是被一面倒批判的对象。 董卓毕竟出身一般,原本窃取如此高位就让人大为不满,如今又如此在朝中作威作福,自然是有大批人看不过去,虽然在朝中敢非议他的人基本上都被他杀光了。但是各路诸侯看不惯他的却是大有人在,这样强行打压显然不能解决问题。董卓在李儒与张山的建议下开始拉拢一些势力,在董卓的授意下朝廷遥封远在幽州的幽州牧兼太尉刘虞为大司马(上公之位),刘虞乃是谦谦君子,在众多汉室宗亲中的名声可谓是最佳的,有着贤王之美誉,可谓是众望所归。董卓由司空改任太尉,兼领前将军,加节,赐斧钺、虎贲,更封郿侯。此后,董卓又联合司徒黄琬、司空杨彪一同携带鈇锧到朝堂上书,要求为建宁元年九月政变时被政治定性为叛贼的陈蕃、窦武以及次年在“第二次党锢”中被捕遇害的众多党人平反。刘协准奏,恢复陈蕃等人的爵位,并提拔他们的子孙为官。 董卓又亲近周毖(周慎之子),伍琼,原大将军府官员何颙、郑泰也成为其幕僚。董卓在幕僚们的建议下,亲近士人,征召名士(如:荀爽、韩融、陈纪)入朝为官。 同时,董卓又选拔大量名士(如:韩馥、刘岱、孔伷、张咨、孔融、应劭、张邈)担任地方太守等要职,甚至不计前嫌,对厌恶自己而弃官而走的袁绍、王匡、鲍信等人授以太守,以示和解。如此一番拉拢打压之后,董卓的威势一时无二,地位大为巩固。 袁绍被任命为渤海太守,为了遏制袁绍的发展,董卓任命韩馥为冀州牧加以遏制。如今大量的谋士围绕在董卓身边,张山的地位已经颇为尴尬,可谓是可有可无了,当下乘机要求外放。 董卓本来就对袁绍依旧有些不放心,鉴于张山的功绩,确实觉得有些亏待于他,同时这家伙时不时的劝谏自己这个不能,那个不行,已经使得他有些厌烦了,如今正好将他外放,好使耳根清净。当下任命他为河间郡太守,就在袁绍的渤海郡边上,监视渤海的一举一动。同时为了让他更好的站稳脚跟,允许他挑选两员武将同行。 张山不由得大喜,当下提出要了张辽与高顺,这张辽原本是丁原部下,后被丁原派往给何进为部下,如今归于董卓,不过由于是并州人,此时又转回到了吕布手下。那高顺也是吕布手下大将,只不过性格刚正不阿,有些不受吕布待见。见到张山想要带走一部分并州人马,董卓会心一笑,心照不宣。毕竟凉州的才是自己的亲信,如今自己的地位稳固,并州人马分散了更好。最重要的是张辽与高顺两人如今也只是两个小年轻,就比张山略长几岁,名声尚不显,如今在董卓的眼里都算不上什么大人物,走了就走了,毕竟他的部下猛将可谓是如云,多一个张辽不多,少一个不少,当下就让张辽高顺带着他的本部人马跟随张山赴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