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十章 冰面下有什么 (第1/2页)
人的数量会导致人的多样性的产生,就比如听说一十三暴起杀人这件事。有百分之二十五的人漠不关心;有百分之二十五的人认为是夸大而谈;有百分之二十五认为一十三赢是因为偷袭,不讲武德,剩下百分之二十五的人认为那人被杀纯粹是因为自己菜。 当然在其中还有一小部分人坚定认为如果换成自己绝对不会落得这个下场,对付一个小孩能有这么难吗? 人就是这样,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就比如同一只蟑螂,你看见:怎么就这么大,我看见:卧槽尼玛怎么这么大!正确,错误,善良,邪恶,每个人世界的标准都是各不相同的,毕竟谁规定了正确应该怎样定义呢?就像没人会真正抓住蟑螂量一量有多大一样,蟑螂有多大其实并不重要。人们对于一件事情的讨论其实大部分情况下都是在自说自话罢了。 故讨论没有半点意义,暴力论证完毕。 想法是虚无的,但实践会给出一个确定的结果,就像在薄冰面上用力跺脚的人终会知道冰面下有什么。所以现在就有两位实践者打算亲自下场来证明一十三并不难处理,祝他们好运。 一十三是很吸引人的,正如一十三在不夜城的富家小姐圈子里小有名气,在旧城也是同样如此。因为五是少有的能正面杀死流放者的人,所以他们能在无序里自由的探索,旧城的人都相信一十三他们一定能找到大量的食物和水,还有人说五在临死前给一十三留下了一个仓库,里面的食物能够一十三吃一辈子。而一十三一直背着的包里一定装着无比贵重的东西,他一直贴身放着不愿意取下来,里面肯定有好货,搞到手你就发达了。 你看,人们只愿意相信自己世界的东西,在他们眼里,一十三就像在背着宝箱到处跑。 至于事实?谁在乎呢。 当然,上面这些都是瞎编的。 也有可能是这两个人突然兽性大发,决定尾行可爱小男孩。 合理。 雨滴打在雨衣上发出哗啦啦的声响,就像摇动着的铁皮罐装花生米。雨水,汇聚成水流沿着帽檐向下滑落。一十三将兜帽向下拉的足够低,这样雨才不会被风吹到脸上,灌进脖子里,倒是迈步的时候无可避免的会被打湿裤脚,但既然都是无可避免了,一十三只能选择忽略掉自己腰以下的部分。 世间就是这样,有很多事是无可避免的,比如自己在旧城长大,五的死,小十七的病。 就像聒噪的雨。 雨声很大,大到一十三走了很久才意识到自己被人跟踪了。 他有一些烦躁,或者说从一十三今天醒过来开始就一直很烦躁。 嘴中有些苦涩,胸闷得仿佛要将什么撕碎才得以回归平静,即使深呼吸也带不回一丝安宁。 他把雨水在精致的西装上擦干,右手搭在腰带上将短棍缓缓抽出,短棍上是湿的,握了一手的水,得,倒是白擦了。 一十三更生气了。 很好,你们很好。 一十三决定把这事归咎在后面两个跟着的人身上。 “抱歉,去你妈的。”一十三低声说道,迈步走进一旁的建筑中。 说来这后面跟着的两个人在旧城倒也算出名,能作为豺狗帮的一员自然也是不差,我们就叫他们甲和乙好了。 不不,他们不是真的叫甲和乙。但是名字只是个代号罢了,用来作为指代的一个词,叫什么其实并不重要,就像一十三也不像是一个人的名字,但并不影响。这个世界就是这样,如果你不够出色,连姓名都不配拥有。若是觉得一个单字过于可怜,倒是能赠他们一个,就叫甲某和乙某也不错。 甲某长得高,却又痩得不成样子。背还是驼的,平时总是低着个头,抬起头能看到脸上突出的颧骨和深凹进去的眼眶。硬说有几分骨感美,倒不如说这样的人还活着算是一个医学奇迹。手上拎着一个棒球棒,更像是拖着棒球棒在走,走两步都在喘得不行。让人担心他多迈了一步会当场猝死,或是将棒球棒抬高半分导致手臂撑不住骨折。 甲某沉默寡言,没人知道他在想什么。也有可能是身体的能量只够用来吊着命不死,没办法分一部分用来思考。但若要论疯,他在豺狗帮能名列前茅,因为不惜命的人真不多。每次行动甲某都冲在最前头,虽然瘦,但他的骨头比一般人要硬,这倒成了优势。最大的战绩是冲过去挨了流放者一拳没死,这确实是值得吹嘘的。 乙某长得矮胖,还是个光头。平时不做表情时脸上是自然的微笑,就像慈祥的弥勒佛。但只要一做表情,无论是哭也好笑也好,那五官就像军训中突然被喊醒去集训的学生开始四处乱窜,找不到自己的位置,扭曲的不成样子。狰狞和丑陋都算不上,只是说不出来的怪异。他在入会左手手背割疤时比别人刻的都要深,鲜血飞溅,因此得到了疯狗吴赏识。豺狗帮的人人赞叹其勇猛,心里都骂一句沙比也不怕失血过多死了,同时懊悔自己怎么没想到这么好的法子。 甲乙两人走到一起,也算是合并同类项。当然,他们这小队其实还有个丙某,三人一见如故,相交甚好,于是与某年某月某日结为兄弟,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直到丙某因为发表了对小十七的不当言论被五深夜拜访,而后便失去了音讯。 他们是为了这个想找一十三报仇?那肯定是因为一十三身上的五的遗产啊。人死就死了,谁没事闲的整天想报仇,报仇重要吗?重要的是物资,物资懂吗,顺便报仇。 “那小子是不是发现我们了?”乙某掂了掂手里的钢管,问旁边高个子的甲某。 “。。。”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