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十六章 觅踪 (第1/2页)
就在唐茵以为,隐舍的所在位置是在西安之时,丁乙乙的分析,让她彻底颠覆了对“学霸”这个词儿的概念。 没错,就是颠覆。 她原本以为,所谓学霸,指的是知识广博,以学习为最高乐趣的那种人,但在丁乙乙之后,她才是明白,对学霸而言,那只是个入门标准,压根儿不值得推崇。 或者说,丁乙乙已经不能被称为学霸了,而且是应该叫,学神。 隐舍在山东。 当时,丁乙乙说的极为肯定,而且,在他跟唐茵解释了因由之后,连唐茵都立时觉得,自己蠢出了天际。 华夏上下几千载,随着政权更迭,帝都时而长安,时而洛阳,时而燕京,时而金陵……所以,只以蜀锦的花色来认定隐舍的位置是在西安,是不够严谨的,毕竟,除了政治中心之外,还有一个地方,数千年未有迁徙,而且,也有审美、财力和地位,大肆使用蜀锦这种珍贵布料,那就是华夏历史上的文化学术中心,儒释道墨法都有宣承的山东。 而后面的一句“船家收楫落孤帆”,则是彻底排除掉了西安这个选项。 是收楫落帆,而不是落帆收楫,由此可以看出,这个船形体不大,换句话说,这个船,并不是条货船。 其次,帆是孤帆,孤帆的船,只能在近海或河道行驶,去不了远海,也不能走风向不稳定的河道。 最后,合着上一句说的,屏风叠瑞锦的时候收楫落帆,可以推断出,船家归家的时间是傍晚之后,毕竟,大户人家都有晨昏定省,古人重礼,就算是一家人,也断无可能在有人前来的行礼的时候,做出在入门的屏风上叠放布料这么没有规矩的事。 以此三条推断,这船不但是条近海船,还是条渔船。 西安不临海,可以很轻松的排除掉,而且,还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就是这个地点,是在山东的临海,一个历史悠久,且文化传承多样化的地方。 山东的现行建制下,只有东营、烟台、威海、青岛和日照几个城市临海,东营历史可考的有孙武故里,烟台和威海历史可考的有古莱国,青岛历史可考的有古齐国,日照历史可考的有龙山文化,这几个,都可以算得上是历史悠久,但论文化传承的多样性,就只剩了青岛。 儒释道墨法,术理医农兵,连纵横家和阴阳家这种稀有到一度失传的学派,在青岛都还有传承,由此可见,隐舍的所在,是在青岛无疑。 彼时,听丁乙乙说,青岛是个历史悠久的地方时,唐茵是震惊的。 在她的概念里,听到最多的对青岛的描述,一直都是它是由一个小渔村发展起来的现代化都市这种说法,如果,一定要强行给它加一段历史上去,可能,也只勉强能联想到近代史里,它还曾是德占区和日战区,以及曾短暂的留住过一些爱国主义人士的脚步。 古齐国? 文化传承多样? 别说没在哪儿见过,就说是城市宣传片里,它也没提过啊! “没提,不等于没有。” “兴许是还没有做好保护这些文化的准备,才一直对它们秘而不宣呢?” 当时,丁乙乙说这话的时候,显得有些没有底气,但也只是那么几个呼吸的工夫,他就又恢复了信心满满的状态,继续给唐茵分析起了之后的部分。 接下来的两句“恨难归故里”和“谁盼玉骨葬仙山”的出处,是青岛的地方戏柳腔里的一出名唤《葬玉骨》的戏,讲的是战国时五国伐齐局势下,大将田单与为护齐国不灭而被迫远嫁的齐湣王之女田鸾儿的爱情故事,因年代久远,唱词和牌调都已不存,只一些上了年纪的老票友,还会哼唱几句残调。 这个故事里,提到了两个可以与青岛这个城市重叠的、非常重要的地方。 一个是田单临危受命之地,也是彼时齐国仅剩的两个城池之一,即墨。 另一个是素有海上仙山之称的崂山。 “那到底是即墨,还是崂山呢?我从地图上看,青岛的即墨区和崂山区是相邻的,你说,隐舍会不会就是在这条交界线上的某个地方?” 彼时,唐茵的第一反应就是如此,但很快,她的“推断”就被丁乙乙彻底推翻了。 “这里说的即墨,是古齐国以礼立城的即墨城,不是地图上的即墨区!周公旦你知道吧?就是写《周礼》那个!姜子牙跟周天子请封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