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18章 汉语言编程 (第1/1页)
第二天,吃完早餐后。 跟老妈打了声招呼,就去图书馆,看看有哪些学校适合他。 他父母见他走后,就赶紧打电话给老校长,验证一下,是不是真如姜余所说的那样。 要真是如此,儿子真的就是天才了。 结果,打了几个电话,不是占线就是没人接。 …… 姜余到图书馆后,直接找那有“国防七子”之称的那几所学校。 “国防七子”,指1961年划归国防部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管理,被确定为国防工业院校的七个学校。 除此之外,国防七子之的整体实力或许不如清北但也差不了多少。 尤其是西北工业大学,基本上主导了桦国航空工业的发展。 这些年来华夏流失到海外的人才不计其数,这些人被国内的大学辛苦培养后却一去不复返。 然而更心塞的是,他们创造的研究成果成了西方国家卡我们脖子的利器。 如果想要使用这些技术专利,还得花费巨额的资金去向他们购买。 北美半导体产业最出色的前五名专家全部是桦人。 北美航天工业的工程师当中有将近30%是桦人 北美科学院华人院士80余人,大家比较熟悉的有李政道、朱棣文、丘成桐等。 北美工程院华人院士约140人。 北美科学院、工程院、医学院、文理院四院华人院士约300余人。 过去几年来,每年新增选的桦人院士大约6-15名,这还是北美政府极力压制的结果,他们不希望华人一家独大。 在北美的高科技和网络公司内的员工中,华裔占比也是相当高的,一般都能超过10%。 …… 要知道,在北美的华裔,占比也就1%左右。 而这些才华横溢的华人科学家或工程师,基本上都是从华清,京大,复旦,魔都交通等等高等名校出去的。 也正是看清楚这一点,姜余选择国防七子就读。 因为相对于清北这些名校,他们学校的人才流失是最少的。 他创业的起点现在很高,要钱有钱,要科技有科技,需求的人才肯定是海量的。 而这些人才肯定优先得从自己学校招聘。 他打算高薪、高福利培养这些人才。 而这些人才首先就要有比较坚定的爱国热情,其次才是才华。 姜余显然不愿自己花巨资和精力培养的人才再为他人做嫁衣。 在图书馆的对外办公室,他用电话联系了这几家学校。 其中给他印象最好的就是西北工大和京都理工。 考虑到自己创业的环境需求,他选择到京都理工。 这所学校是一流大学,教学质量和科研能力都不次于清北。 当时,回他电话是一个糟老头子,姜余也不罗嗦,直接报上名字和自己的要求。 糟老头子也不罗嗦,直接问了一个问题。 “你要是创业发达了,有木有考虑带着京都理工一起飞?” 姜余的回答也不含糊。 “老师,那是必须的呀。” 糟老头子答应了他的请求,并且要他提前几天去学校报道。 除此之外,学校免他学费,并且愿意提供实验室研究的特权。 如果他在校创业,学校还给予大力支持。 其实,京都理工也想找一个合适的学生来造星。 既然姜余有此意,双方一拍即合。 京大有一个方正,华清有一个紫光。 京都理工怎么也得有一个吧? 他们也很无奈的,因为学校的专业属性,文科生非常少,连十分之一都不到。 要想找一个文理双全的全才很困难。 现在有一个送上门的高考状元,又带着项目在校创业,这些正合学校的心意。 姜余还提出一个小要求,希望自己的同学能过去帮忙,给他一个大专生的名额就行。 建校费什么的,按惯例收就行。 京都理工很爽快的答应了。 一个大专生? 这算个啥? 要知道他们可是副部级的学校,连这一点都搞不定,那多没面子啊! 回到家,姜余就把自己选择的学校告知了父母。 “阿勇,你中学的校长联系不上,到时候设宴摆酒没他可不行。” 老爸对姜余说的话还是有些不自信,加上校长一直不接电话,他就更怀疑了。 “那就多打几次嘛,肯定会接的。” 姜余对这种小事没有放在心上。 他作为村里的第一个大学生,更是整个粤东省的第一个全国状元,必须要大摆宴席。 甚至,还要全族祭祀祖宗,告知好事,表达谢意。 这个是家乡的传统,没办法舍弃的。 他现在要学习软件编程,尽量能够在开学前把五轴联动数控机床的计算机系统建好。 至于,汉语言编程技术,就等以后有时间再学习吧! 终于在八月中旬,姜余利用人工智能提供的编程软件,完成了五轴联动机床的数控系统编程。 嗯! 应该说是抄的,他自己哪能懂得这么多。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