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千古一帝_第一章:宴安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一章:宴安 (第2/2页)

萧璟清答了声:“是。”就出去了。

    萧璟清叫了几人进去后,就跟着宗室大臣们一同跪在宴安宫外的“蝠寿万年”石砖上,石砖上的雕刻格外地咯膝盖,也不知那些大臣是如何坚持下去的。

    御医陆续退出,里头的嫔妃似乎哭得更大声了。

    在跪了大半个时辰后,里头传来内臣尖细的声音:“陛下龙驭宾天了……”

    “陛下……”里头的嫔妃的哭声震天仿佛要直上云霄,从今日起,她们便是大行皇帝的遗孀了,此后生活只有三条路,一则没入崇圣护国寺,落发为尼,为国祈福;二则加冠尊号移居别宫奉养;三则随大行皇帝殉葬。

    萧璟清随同一干宗室大臣俯身下拜。

    身边仿佛有一点淡淡的脂粉香掠过,便是一声无比凄凉的叫:“皇帝啊……”

    宫城的角楼撞起铜钟,四下,一下一下都撞在在所有人的心中。

    他们知晓,一代天子已然逝去。大行皇帝福薄,没能留下子嗣,各人都在盘点如何让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

    崇政殿中,太后坐在上首,抹着眼泪:“大行皇帝走了,礼部定议,要辍朝二十五日,禁止音乐嫁娶。”

    坐在软榻之上的太师林冶拱了拱手:“启奏太后,老臣有一言,不知当讲不当讲。”

    太后缓缓吸了口气,平复心情:“太师为三朝元老,但说无妨。”

    “常言道:‘国不可一日无君’,陛下未能留下子嗣,理应在宗室中挑选一人,继承大统,以安民心。”

    太后抹了眼泪,思索了一会儿,抬眸扫视座下众臣:“按礼法来说,当立大行皇帝的弟弟康王为君才是,你们说呢?”

    礼部左侍郎刘治平道:“德宗皇帝的诸位皇子中,穆诚王,肃定王虽然年长,却早随神宗皇帝薨了,康王年幼,恐怕难以治理朝政,不宜立为君,靖王身在边疆,此刻赶回来却也已经迟了,国不可一日无君,理应立端王为君。”

    太常寺卿李进沉吟道:“若论年长,则端王为君,若尊循礼法则是康王为君,我朝并无嫡子长子继位的规矩,理应遵循礼法,由大行皇帝的亲弟弟继位。”

    正说着,康王就闯了进来:“母后,儿臣可不愿当皇帝……”

    太后脸色一变:“胡说什么呢?快出去!”

    康王行了个礼:“诸位大臣都知道我天性不喜束缚,乐于嬉戏,论文,我比不过端王兄,论武,我比不过靖王兄,论治国我又远远比不上皇兄,若论起当皇帝,我还不如建牙开府,乐得自在。”

    太后脸都气绿了:“你……”

    太傅刘平淡淡道:“都是德宗皇帝的子嗣,天家龙子,原不必如此说。”

    “只是神宗皇帝曾言道端王是个有福气的,如今若论起……”

    “传太皇太后口谕”俞成突然就进来了,太后忙起身下阶,与臣子们一同跪在地上:“传太皇太后口谕:端王是老身一手养大的,品性才能也还过得去,昔年神宗还想过要立他为皇太孙,只是后来去的匆忙,没有立成,如今再看,皇帝若由端王继承,也算是遂了神宗的心愿。”

    众人齐齐称是。

    俞成进来传了口谕就退出去了。

    太后手撑着额头轻叹一声:“也罢,既是太皇太后的意思,那就端王继位吧。”

    门下侍郎梁卞道:“遵旨……”

    太后使了个眼色,李进随即道:“太后,端王他年岁虽长,却毫无治国经验,理应由太后垂帘听政,身体力行,仔细教育才是。”

    高平脸色有些阴沉,拄拐在地上敲了两下,颤颤巍巍站了起来:“我等内阁大臣虽老,却也不是老到走不动,昏聩到处理不了政务,六部官员也都还在,没必要劳烦太后再费心费力,”

    林冶接过话头:“太后理应退居内宫,颐养天年才是,怎的你就想让太后这般劳累,落得我等大臣办事不力,让主子受累的名头?太后若是有恙,岂不是我等的过错?”

    李进愣了愣神,忽而脸色一变:“诸位莫不是想趁着端王继位,初次接触政事,一无所知,好大权在握,结成朋党?”

    高平眼中射出一道精明的光,瞥向刘志平,刘志平随机领悟:“臣等并无此心,只是,端王年长,早过了弱冠之年,若再是太后垂帘听政,怕是天下都会怀疑是太后想大权独揽,欲行武后乱政,二日并立之事,着实有损太后清誉。”

    太后深吸了一口气:“那便罢了,着中书省升高平,李进为同平章事,共同佐政。”

    (未完待续,敬请期待……)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