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152章 【郭子仪的大军,终于伸出獠牙】 (第1/2页)
大唐第一莽夫正文卷第152章【郭子仪的大军,终于伸出獠牙】郭子仪的封号是琅琊大将军,但是权责管辖的范围却不只是琅琊。 当初皇帝就说了,让他镇守山东南路五个府。 一府之地有多大,约莫可以理解为后世的一个市,行政单位也许不一样,但是管辖的地域差不多,即使有些差距,也是大同小异。 五个府,就是五个市,而五府兵马归他掌管,所有军事方面以他为首,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一份莫大的权力。 但是很多人都感觉奇怪,郭子仪仿佛忘记了自己的职权。 自从长安归来以后,他一门心思忙活兰陵的事,步履所踏之地,从未出过县域,目光所及之处,最远只到琅琊…… 这种状态让某些有心之人感到意外,意外之余忍不住心中暗暗窃喜。 “似乎这位大将军的野望并不大啊,只喜欢缩在一个地方过点小日子。很好,很好,让他继续过他的小日子吧,千万可不要来我们这里,不要指染我们已经固化的利益。” “我就说嘛,这种莽夫不需要警惕,哪怕他能横扫大唐武科,一举被封为琅琊大将军,但是出身烂泥之辈,心胸限制了他的高度。” “明明拥有镇守五个府的权力,但却躲在一个小县里面过日子,听说他正在筑造巨城,城墙的长度足有十五里,好家伙,这是准备一辈子在那个地方趴窝啊。” “如此巨大城池,动用人力物力不敢想象,所以仅此一项,就能拖累他三五年时间腾不出手,毕竟人的精力是有限的,筑城已经把他拴死在兰陵县。” “除此之外,还有授田,这人也不知道脑子怎么想的,竟然重现开国之初的均田制,只不过改了个名称,美其名曰田产承包责任制,地是各大豪门的地,被他逼迫着拿出一半分给百姓……” “嘿嘿,诸位等着看好戏吧。琅琊郡的豪门岂肯干休,任何一个世家的土地都是底线,现在郭子仪动了琅琊世家的底线,恐怕过不多久就要被人弄下去。” “无论如何,咱们算是可以安心了,坐山观虎斗,笑看狗咬狗,可怜堂堂一个镇守五府的大将军,最终怕是要落得一个凄惨收场的结局啊。” “可怜啊,真是可怜,出身卑微之人,有了大权也不知道怎么使。心胸和野望,永远还是烂泥腿子的高度。” …… 但是郭子仪真的没野望吗? 如果有野望为什么躲在兰陵不出来? 有人认为他是胸无大志。 也有人认为他在积攒底蕴。 所以这些人做出的选择,产生了很极端的两极分化。 一部分士族心怀嘲讽和不屑。 一部分士族偷偷派人去兰陵。 山东南路五个府,加起来总共46个县,自打两晋隋朝开始,就有士族盘亘,此后数百年时间,士族更加延绵。 甚至史书之上有一个专门称呼,形容这个历史时代的特殊群体。 山东士族! 只不过这个山东并不是后世的山东。 而是泛指肴山以东的很大一片区域。 有的属于河南道,有的属于河北道,甚至还涵盖山西的一部分地方,以及江淮背部的很多府县。 而在这一片土地上盘亘的世家,统一被称作为山东士族。 势力很强,强到令人发指。 另一股强大的势力叫做关陇贵族,自从建国之后一直和山东士族争斗,然而七八十年斗来斗去,双方谁也没能把谁弄下去。 很多人经常说,武则天时期把世家灭掉了,其实那只是假象,世家一直活的很悠哉。 尤其山东这边,士族盘亘几百年,根深蒂固,把持一方,利益触手伸展到方方面面,县域官员由这个县的几大家族轮流做。 整个肴山以东,情况皆是如此。 所以某些士族才会说,郭子仪千万不要来指染他们的利益,因为,那些利益已经被他们视作固化的利益。 外人想来分一杯羹,那就是不共戴天的仇人。 …… 郭子仪所在的琅琊郡四周,属于更为纯粹的山东之地。基本上就是后世的山东,行政划分一共20个府。 南路拥有五个府,下辖属地46个县,按照郭子仪的权责分属,他有权力在任何一个县域征兵…… 不但征兵,还能驻兵。 不但驻兵,还能指派军事将领。 比如每个县衙之中的县尉,乃是专门执掌县域武力的官员,这个官员的派遣和任命,郭子仪就有资格直接拍板。 权力是不是特别的大? 除此之外,作为镇守大将军的郭子仪还有特权,是什么呢?是从各府各县抽取军税。 所谓军税,就是供养兵马的税。 各府各县无论一年的税收有多少,郭子仪作为镇守大将军有资格索要三成。大唐国库一般是上缴六成,那么只有剩余的一成归各府各县。 这是大唐开国之时的规定,据说由那位传奇人物渤海大帝参与制定,当初似乎有个专门名词,叫做大唐国库和地方分税制度。但是随着时间久远,这个词汇已经很少有人提及。 国库六成,每年上缴入库。 军税三成,供养驻地兵马。 属地一成,是各府各县的收入。 这一成收入是全县税收的一成,主要用来供养本县的十来个官员,比如县令,比如县丞,又比如县尉,典吏,司法佐…… 除此就是一些衙役和帮闲,一整年下来也开支不了多少钱粮。 所以一成税收很不错了,官员们的收入属于高收入。 但是,世上从来没有满足的人。 一成税收已经很不错,四成税收岂不是更完美?国库的六成上缴不敢乱动,属于军税的三成可以贪下来啊。 而这三成军税,恰恰是镇守大将军的利益。 以前的时候,山东南路没有设立大将军,各地县衙自己供养县兵,军税自然会塞进腰包里。 县兵才能吃几个粮食? 不打仗的时候需要让兵卒吃的太好吗? 甚至就算打仗,跟我们有啥关系?钱粮拿去供养丘八多可惜啊,截留下来成为自家的财富不好吗? 抱着这种想法,肯定伸手截留,拿习惯了之后,习惯成为自然,那么下意识的就会认为,这份利益就是自家的利益。 不管谁来分享,都会疼如挖rou,既然想挖我的rou,肯定是我的敌人…… 所以这五个府的官员们,以及盘亘在46个县的士族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