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芯开始的人生_第九章 三剑客之梁梦松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九章 三剑客之梁梦松 (第3/3页)

应,从而在南jing投资建厂后,中心就感受到了巨大威胁。

    那一年一个重要的人物接手了中心董事长的位置,这人叫周学。

    周学,前电子工业部副司长,前工业和信息化部总经济师。

    2015年担任中心国际董事长。

    中心国际的董事长从江舟,到张义,再到2015年的周学,掌控着中心在不同时期的不同战略。

    周学要让“守城”的中芯,由守转攻,从技术上去挑战湾积电。

    他看到了三星的例子,领先者并非战无不胜,但中心必须改变管理层,从守城大将,转变为攻城大将。

    于是自周学担任董事长起,他就开始有了拉梁松来中心的念头,他找人私下联系梁松,希望梁在与三星的合同到期后,来中心。

    中心对于梁松可谓是诚意满满,外界都知道的是,中心高层“三顾茅庐”请梁松来中心,当年梁松对张谋说,要去“躬耕于南阳”,言下之意就是等一个刘备三顾茅庐。

    中心应该是知道了这个“故事”,还真来了个三顾茅庐,去请梁松。

    中心多次与梁松接触,高层甚至亲赴梁松家里做客,表现得求贤若渴,任何条件任凭梁松来开,只要梁松肯来。

    在长达一年的接触中,梁松逐渐被中心的诚意打动,但他向中心提出了一个关键要求,就是团队人员完全由他自己挑选。

    梁松在湾积电曾担任过一个很重要的职位,叫做“先进制程考核官”。

    这个职位主要是评估工程师的潜力有多大,工作能力有多强,你能不能承担更先进制程的研发任务。

    讲白了就是一个主帅挑选良将的工作。

    所以梁松很清楚在半导体圈子里,谁谁谁更厉害,谁谁谁更有潜力,谁谁谁能一起过来组成一个工程师团队,攻克世界上最先进的制程技术。

    所以梁松就在中心三顾茅庐后,给了中心一份名单,名单上都是他想要的团队人选,包括曾和他合作过得,也包括他得学长学弟,总共200多人。

    但问题是,这200人除了长期跟随梁松的外,还有不少现在在其他公司工作,那这就需要中心把这些人从其他公司给挖过来。

    陆企人事负责人长期住在新竹科技园区的酒店,一住就是半年甚至一年,湾湾本地的猎头公司频繁与这些负责人碰面,挖到一个有潜力的工程师,湾湾猎头就能拿到这名工程师年薪的40%作为报酬。

    要是挖到的是重量级人物,那一名猎头拿到百万湾币酬金,也是常有之事。

    湾湾猎头们最常对科技园工程师说的三句话是:

    1,去大陆吧,三年赚够十年的钱。

    2,不放心家人小孩?给你每年6万人民币的教育补助,你有一个小孩给6万,三个小孩给18万。

    3,不想走是因为不想离开现在的团队?那别担心,我们可以把你们团队整个挖去大陆,你和现在的同事还是在一起工作,只不过换个公司而已。

    靠着强大的“钞能力”和更广阔的前景,越来越多湾湾人才选择大陆,那些不选择的人看着老同事年薪是自己的三倍,职位也比在湾湾高三级,你说会不会眼红?

    2017年,梁松召集齐了他的团队,在和三星合同到期之后,投身大陆,加盟中心。

    外界形容梁松加入中心是一场“降维打击”。

    当年中心采取“守城战略”后技术进步缓慢,2017年梁松来到中心时中心的技术还停留在28纳米,这是人家几年前玩剩下的东西,对梁松来说当然更不在话下。

    而且更重要的一点是,张京离开湾积电创立中心时,带来的团队就是一批湾积电工程师,所以中心一直用的都是湾积电模式。

    这和三星很不同,三星过去用的是美国IBM模式,梁松去了三星后,才让三星从IBM模式,换到了湾积电模式。

    所以梁松到中心,熟悉起来比三星要快得多,连模式都不用转,直接可以上手开展技术追赶。

    中心本来的计划是从28纳米向20纳米进军,但梁松和他的团队到中心后,决定放弃20纳米,直接进入更先进的14纳米。

    从28纳米直接跳到14纳米,看起来这是个非常大的挑战。

    20纳米是个坎,当制程技术要达到20纳米以下时,就必须采用FinFET技术(鳍式场效电晶体),如果没有这个技术,是不可能将制程打入20纳米以下的。

    当年在三星,梁松也是靠着这项技术,帮助三星跨代研究,最终超越湾积电半年到一年,让湾积电损失了10亿美元A9订单。

    如今他将这项技术带到了中心,并且力主中心跳过20纳米,直接进军14纳米。

    梁松接手中心初期,中心的14纳米试产良率,只有3%。

    3%的良率意味着生产100个,97个坏掉,远远达不到量产标准。

    但是在梁松接手中心的298天之后,中心14纳米的试产良率从3%迅速提高到95%。

    2018年8月9日,中心发布新闻稿:

    “我们欣喜的告诉大家,中心在14纳米关键研发上取得重大突破,第一代FinFET技术已进入客户导入阶段……”

    所谓“客户导入阶段”,就是准备进入量产了。

    2019年9月,中心在上沪浦东的生产线上,我国的第一代14纳米FinFET工艺芯片,成功实现量产。

    这比原先预定的计划,要提早一年。

    同时中心12纳米技术,也已开始进入客户导入阶段,下一代技术的研发也已展开……

    2018年一季度,中心28纳米的营收只占其总营收的3.2%,相较于联电,英特尔这些第二梯队厂商来说,中心落后他们一个世代。

    而相较于湾积电,三星等第一梯队厂商来说,中心落后他们三个世代。

    但在梁松这第三把宝剑的帮助下,“中国芯”的制程脚步进入第二梯队,并逐渐拉近与湾积电等第一梯队的距离。

    但正如上面说的,芯片代工是一个高技术的产业,更是一个赢者通吃的行业,从全球十大晶圆代工厂排名看,湾积电第一,2020第一季度营收102亿美元。

    相比之下三星代工第一季度营收,只有29亿美元,不足湾积电的三分之一。

    而第五名的中心,2020第一季度营收8.4亿美元,又不足三星的三分之一。

    可见中心在请来梁松后虽然技术突飞猛进,甚至隔代追赶,但要说真正能挑战到湾积电,那还是道阻且长,任重而道远。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