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97 日月山河永在,大明山河永在!(求订阅) (第1/5页)
观众自然也被这一桩事情引起了莫大的兴趣。 明思宗朱由检,当然,更多人称呼他为崇祯皇帝。 他在位十七年,天灾人祸频发,黎民百姓苦不堪言。 这是一位悲情的皇帝。 他一心想要挽救大明天下,只可惜,志大才疏,无力施为。 “天子守国门指的是朱棣,君王死社稷,则是崇祯皇帝朱由检。” “劳模皇帝,只可惜没啥本事,救不了大明。” “最终他还是保住了自己的风骨,至少没有选择投降,也没有议和。” “可惜了,有心无力,如果有老朱三分之一的能力也行了!” 观众们对这位亡国之君,多有同情。 这是汉人最后一位君主。 史书上记载,朱由检年仅二十多岁,便须发尽白,脸生皱纹,极尽苍老之态。 可以想象,在他登基即位之后,是花了多大的心力去治理国家。 但奈何,有些事情真要看天赋。 老朱家的人都是偏门人才,天赋树都点的奇奇怪怪。 朱由检,很明显的没有治国理政的天赋。 身为皇帝,他既无治国之谋,也无任人之术,再加上他多疑、严苛、猜忌等性格缺陷,导致十七年间他竟然换了十七个刑部尚书和五十个内阁大学士! 如此频繁的官员更替,又怎么可能培养出真正的心腹人才。 以至于上下离心离德,难以同心戮力。 而今,这位在位期间宵衣旰食,夕惕朝乾的君王,已是兵败如山倒。 绝望之下,他杀尽儿女子孙,枯槁之躯,来至煤山。 同行之人,仅有老太监王承恩。 可悲可叹! 树倒猢狲散,庞大帝国,并非一朝一夕腐朽干净,但是,当帝国这棵大树倒下的时候,没有谁能够幸免于难。 煤山之上,老槐树下,朱元璋身姿挺立,远远地看着仓皇失措、形容枯槁的崇祯皇帝。 “这就是朕的最后一位后辈吗?” 朱元璋叹了一口气。 身为帝王,何曾会是如此模样。 绝望、凄凉的气息笼罩在这偌大的京都。 四处燃起的大火,声声可闻的哀嚎,为这个兴盛了百年的帝都,笼罩上了一层悲戚的色彩。 朱由检双目失神,跌跌撞撞的在王承恩的搀扶下,走上了煤山。 及至面前,王承恩才发现前方有两个人站着。 一人奇装异服,而另一人,则身着龙袍,威武不凡。 他回转身来,挡在崇祯身前,尖利的声音响起:“你二人好大的胆子,何故惊扰圣架!” 面对着太监的责问,朱元璋只感觉到万分的悲哀。 堂堂一代帝王,临死之时,竟然只有一个老太监随行。 如此情景,怎不叫人万分叹息。 而崇祯皇帝,耳听得王承恩大叫,这才缓缓地回过神来。 就在方才,他杀了自己的儿女,逼死了自己的皇后妃嫔,一颗心早就如同死灰。 他已经不知道自己为何会来到这里,只是脑子里有一个执念。 执念支撑着他枯槁的身体,让他走到这里。 如今之局面,糜烂至极,崇祯皇帝唯有一死而已。 崇祯抬起眼皮,往上看了一眼,只一眼,便是浑身震动。 眼前这人,竟,竟与宫廷画像之中的太祖皇帝如此相似。 几乎是一模一样。 “承恩,你且退下。” 他沙哑的嗓音从后面传来,喝退了王承恩,而后亦步亦趋、近乎是爬行一般走了过来。 看得出,他很想挺直腰杆,但可惜,连日来的绝望现实,已经将他的身体乃至灵魂,搅碎成一滩烂泥。 身为天子,他已经失去了方寸,失去了昔日的威仪。 他距离朱元璋,不过十几步远。 但这十几步,他走的相当艰难。 越是靠近这只存在于画像上的人,他的心中便愈发的忐忑,愈发的难受。 回想自己的一生,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但最终,竟是一事无成。 连带着整个大明,国威沦丧。 以至于堂堂天子,不得不手刃妻子,以求尊严。 这十几步,朱由检每一步,都仿佛在经历这一生的光景。 以一个旁观者的视角,去审视着自己的一生。 细看之下,越发的心惊。 这一生,竟是如此的无能昏庸,竟是错误频出。 朱由检走到后面,已经是涕泗横流。 以旁观的上帝视角,去反思自己的一生,去审视自己的生平。 得到的感受,更加的强烈。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他知道了自己的错误所在,只是,现在已经没有了机会。 十几步,好似数万里。 朱由检双腿之中恍若灌了黑铅,一步一行,艰难万分。 当他走到朱元璋面前之时,便再也坚持不住,双膝跪地,嚎咷痛哭。 “罪臣朱由检,跪见先祖!” 一声呜咽,悲戚至极。 王承恩在其后看着,惊惧之下,两股战战,慌忙跪伏在地,口呼万岁。 这一刻,仿佛定格。 朱元璋痛心的看着这周围的一切。 此时三月,正是寒冷之时。 老槐树歪着脖子,不见丝毫生机,恰似这大明山河,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唉!” 强势如朱元璋,此刻也不得不发出一声浓重的哀叹。 即便是他重生,面对这上下危局,又能如何? 此情此景,与他起兵之时的蒙元,又有何差别? 都是烂到了骨子里了! 病入膏肓,无可救药。 朱元璋看着眼前跪倒在地,哀声哭泣的朱由检,也只能说一句:“起来吧,身为天子,当有天子的威仪。” 在朱由检走过来的时候,他已经看见了这个后辈的一生。 相比较起建文帝朱允炆,崇祯帝朱由检,一生更显得悲哀。 临危受诏,成为皇帝。 铲除阉党,却致使东林党人做大。 而后旱灾瘟疫,接连不断,各地起义,如雨后春笋。 在位十七年,竟没有一天是安宁的。 可悲可叹。 朱元璋看到了崇祯的勤勉政事,看到了他的宵衣旰食,心中也有着些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