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20 人人皆是炬火 (第1/1页)
“满意,自然满意!” 孔子笑容满面,看着这周围的一切,有所感慨: “我出生的时候,周朝衰落,礼崩乐坏。各诸侯国相互征伐,战乱不断,黎民百姓,苦不堪言。” 孔子的目光中闪过回忆之色,似乎是在品味着自己的一生。 “我十五岁的时候,便已经立下志向,要为这纷争不断的世界,找寻出一条真正的出路,为此,我发愤读书,孜孜不倦,即便家境贫寒,也没有放弃读书。” “因为我知道,只有读书,才有出路。” “二十岁时,我博览群书,世人皆赞我博学好礼,我开始涉及鲁国官场,初以委吏,乘田,及至五十一岁,任中都宰!” 孔子在娓娓道来自己的一生,话语平静,并没有太大的波澜,似乎只是一个冷静的旁观者,在看着这芸芸众生中的一只小蚂蚁。 易泽没有说话,只是安静地做着一个听众。 “后几年,我升迁很快,几乎代理鲁国执政,只可惜仅仅三个月后,便因为君王德猜忌、同僚的排挤,不得不离开鲁国,周游列国。” “十四年间,我去过卫国、曹国、宋国、齐国、郑国、晋国、陈国、蔡国、楚国,皆未曾得到重用,年近七十岁时,这才回到鲁国。” “我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纵览我的一生,苦难坎坷有过,辉煌灿烂有过,失意时惶惶然如丧家之犬,泽,我很羡慕你们。” “羡慕我们?” 易泽稍稍愣神,而后明白了孔子话语中的意思。 “是啊,羡慕。” “羡慕这个国家,疆域广大,统一昌盛;羡慕这里的百姓,有爱民如子的官员;羡慕你们后世之人,生活富足。” “你们的时代,太美好了!” “泽,你们所习以为常的东西,是我们所渴盼不到的。” 孔子的表情中带着遗憾,带着憧憬。 遗憾的是他出生的时代,诸侯混战,民不聊生,想要一展才能,却不为统治者所接受。 憧憬的是他亲眼见到的后世,国泰民安,繁荣昌盛,人人生活富足,老有所养,幼有所依。 “能看到此番盛世景象,此生无憾了。” 在孔子满足的一声叹息声中,时光的画卷倏忽间合上,场景在一转眼间,回到了刚开始的三尺讲台。 讲台上,一卷《论语》已然翻开,上面的墨迹未曾干涸。 黑板上,原本易泽书写上去的论语二字逐渐的散开,而后化作一幅崭新的画卷。 画卷之中,垂垂老矣的孔子,最后一次坐在竹席上,为底下的弟子讲学。 这一次讲的内容,是关于孔子的一个梦。 子曰:“幸甚!吾复梦周公也!” 子贡问曰:“夫子梦周公,何谈也?” 子曰:“吾梦至后世,四海一统,百姓安康,可谓大同!” 冉有问曰:“夫子何谓大同?” 子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已;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已。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画面,定格在孔子神光熠熠的双目上。 当孔子带着几分喜悦的说出“大同”二字之时,整个画面忽的拉远,视野一瞬间拔高。 大同两个字,仿佛拔地而起,直冲云霄,最终烙印在这片天地之中。 短暂的平静过后,踏踏踏的脚步声传来。 画面一转,郁郁葱葱的竹林小道上,易泽缓步前行,手中一卷《论语》,书香四溢。 他的目光坚定,步伐沉稳,语气严肃。 “盛世如歌,而我们,已经习以为常。” “我们很少去思考,这些我们习以为常,以为是空气一样的东西,实际上,来之不易,是有些人穷尽一生时光,也未曾看见过的光明! 回顾历史,百年前,中华正处于水深火热之际,处处硝烟弥漫,处处血洒河山。 也就是在百年前,有志向广大之青年,高呼: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一百年的时光有多长? 是三万六千五百二十五个日升月落,是树苗成长为参天大树的模样,是无数先烈前仆后继的血泪征程! 一百年的时光,可以把大街上的马匹变成川流不息的汽车,可以把五千年湛蓝的天空布满航线,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 而这一切的改变,来源于何处? 民众智慧之开化,非一时一日之功,更需读书! 我们为何要读书? 孔夫子教导我们: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这是来自两千五百年前,至圣先师的教导。 中华儿女,承继五千年悠久灿烂的文化,一步一步,历经坎坷,走到如今。 我们见过凋敝之景,因而更加心向繁荣; 我们曾经饱受苦难,因而努力奋发图强; 教员曾经说过:落后就要挨打!” 易泽的声音饱含着深情,竟有些微的嘶哑。 “百年前,周先生那一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振聋发聩! 百年后,你我青年,正值热血,亦当不甘示弱:为中华伟大复兴而读书!” “愿华夏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 我相信,如今中华之青年,人人皆是照亮前路的炬火!” “我是易泽,我愿化作一颗火种,点燃你们内心的光!” ……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