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九章 父亲能行,我不能行? (第1/1页)
老杨走街串巷卖豆腐已经有二十多年了。 乡下地方,有什么营生?不过是迫不得已。 他读书少,在私塾读了两年,就没读了。 为什么? 因为老杨的父亲死了。 老杨的父亲,在三四十年代的时候,为了谋生,去了香城的亲戚那里。 亲戚是开武馆的,那时候香城正是各个武馆争夺势力的时候,经常有人上门踢馆。 踢了馆,就有了名气,就可以收徒收学费。 所以,很多初出茅庐的武师,就会去找一些稍微有名气的武馆去踢馆。 老杨的父亲,也就是杨志的爷爷,当年去了香城没半年,就被上门踢馆的人打成内伤。 抬回来的时候,他已经是走不了路了。 在家躺了几个月后,老杨的父亲就没了。 留下杨志的奶奶一瓢眼泪哭光。 那个年代,一个寡妇带着三个孩子,谈何容易。 老杨也是排行老二。 老杨的大哥杨国华,他倒是幸运,赶在父亲死之前结了婚成了家,单独出去住了。 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搬出去单独成家了,可以名正言顺地不用管寡母和两个弟弟啊。 老杨的父亲之所以去香城给亲戚的武馆打工,就是为了给老杨大哥攒结婚钱。 香城确实好挣钱,半年就攒够了钱。 只可惜钱够了,人也走了。 当时老杨才八岁,下面还有一个三岁的弟弟杨国留。 大哥杨国华比他们大十岁,成家时已经是十八岁了。 成家没多久,老杨的嫂子也怀了孕。 所以老杨大哥也无法照顾家里。 成了家单独出去住的,有十足的理由和借口不管家里。 所以老杨的妈,哭光了眼泪之后,就让老杨从私塾回来,不再读书。 回家干什么? 照顾弟弟,干农活,上山砍柴去卖! 老杨一直砍柴卖到二十岁,才攒了点钱,拜了个师傅,学了磨豆腐。 那个年代的学徒,没有工资、不包吃住,还要供养师傅,交学费,还要熬。 每天伺候师傅吃喝拉撒,挨师傅的打骂,打不还手,骂不还口,图什么? 图的就是师傅能够教他真材实料、真本事,这样可以自立门户。 再说了,人家凭啥教你?教会师傅,饿死徒弟。 也就看老杨可怜,而且说好了,出师之后,绝不和师傅争地盘,那老头才肯教的。 老杨一一答应,卧薪尝胆,好不容易才熬到学会了一手磨豆腐的本领。 从那之后,他就天天挑着两箩筐豆腐走街串巷,倒也结了婚、养活了寡母和一家老小。 顺带着,还帮自己的弟弟杨国留——也就是杨志的三叔——成了家。 磨豆腐,需要每天晚上提前泡好豆子,到了凌晨三四点,就要开始起来磨豆,等到做成豆腐,天已经晓白。 到了这时,老杨就挑着两担豆腐出去,等到太阳偏西,豆腐也卖完了。 要是天气好,就会先卖一桶豆腐花。 但是豆腐花不长做,因为不好卖。豆腐花只能算是零嘴,没那么多人买。 不过,别看这卖豆腐听上去好像是上不得台面的营生,但是苍蝇腿也是rou。 靠着卖豆腐,一分钱一分钱地攒,攒了不知道多少年了,直到五年前,他才攒够钱,建了这所四房两厅的仅有一层高的楼房。 又直到两年前才给大儿子杨军成了家。 建房花了2000块,大儿子结婚花了1500块。 那1500块里有1000块外债还没还清,那是他自己大哥借给他的钱。 所以现在他真的拿不出钱给二儿子杨志结婚了。 老二这些天瞎忙活,他看在眼里。所以这天早上他特意晚出门,就为了拦住老二。 “老二啊,要不跟爸卖豆腐吧。” 这不是疑问句,不是商量,虽然带着点迟疑。 杨志听了,沉默了一下,也不反驳。 他不是没想过。 但是他有他的担忧。 这是父亲的营生。 哪有儿子和父亲抢营生的? 不过,也没有更好的办法了。 说干就干,也不迟疑。 所以在剩下的寒假里,老二就跟着母亲学做豆腐。 虽说老杨卖了一辈子豆腐,但是他们家五个小孩,没一个学过。主要是老杨不想他们也卖豆腐。 至于杨志,更多的是因为他要早起去学校教学,而磨豆腐得半夜三四点就起床开工。 豆腐分两种,一种是水豆腐,也叫嫩豆腐。提不起来,手一戳就碎。但也是豆腐。 有些人家里人多,就喜欢买这种,量大,管够。这种要9分钱一斤。 另一种是老豆腐,实在,拿草绳一卷,还能提起来。 传说中的拿豆腐上吊,估计就是用这种豆腐吧。 有些家庭殷实的,喜欢买这种豆腐炒着吃。这种要1角5分钱一斤。 一斤豆子能出4斤水豆腐,或者2斤老豆腐。 每天老杨就做两箩筐,一筐水豆腐,一筐老豆腐。加起来有六七十斤。别说,挑着六七十斤走一天,还挺累的。 现在,杨志跟着学做豆腐。 老杨妈负责烧火,老杨驾轻就熟,他手忙脚乱。 做豆腐不能心急,一心急,整盘豆腐就毁了。首先豆子要泡够时间,放石膏的时候一定要掌控好分量。多了少了都不行。 烘培石膏的时候,烧得太生,做不成豆腐。烧得太熟的石膏撒进去,豆腐会发臭发苦。火也不能太猛,但是又不能不大。煮的时间太长或者温度太低,都不行。 “真是不容易啊!一个人根本做不来啊!” 杨志感慨道。 他爸不吭声,他mama也默默地烧火。 老杨长期都是一个人忙活,因为杨志妈身体不好,要是再早起或熬夜,就更差了。 所以,老杨已经习惯了一个人忙活。 这边在烧火,那边在凉浆。 这边在挤水,那边在放豆子。 杨志心想:爸可真厉害,几十年如一日地三四点起床做豆腐。要换自己,能行吗? 等到天全亮了,豆腐也差不多做好了。 这回是杨志第一次出摊,所以整整做多了两箩筐。 两父子一人一担豆腐,一前一后就出发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