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一百八十六章:露天剧院 (第1/1页)
“陛下。” 离开教坊司后,严嵩又对朱宸濠进言道: “你让人排演话剧,那就得修建剧场呀。 可咱们所处的这个时代没有电,那么打光无疑就是一个大问题。” “是啊。” 朱宸濠听后也点了点头,不过既然对方提及此点,那很可能已有了啥想法,于是他直接问道: “怎么,你有办法解决这一点?” “办法谈不上,只能在剧场设计时,多考虑引入自然光吧。 若再用一些大镜子配合,对阳光进行折射,说不定也能解决一部分采光的问题。” 严嵩在前世时的确接触过舞台灯光之类的,可他却从未想过会来明朝搞这一套,当然更没有任何这方面的经验可言。 此刻,他也就是提一个大致的想法罢了。 至于成与不成,恐怕还得经过实验才能最终知晓。 “你不是要烧玻璃吗,那好,连带着弄些玻璃镜子出来,然后再试试看。” “是。” 严嵩在提出使用镜子时,就知道这种事肯定会落到自己头上,因此立马便应下了。 “我看后世的那些大剧院,好多都是采用的圆形设计,你觉得咱们是不是也修一座圆形的呀?” 朱宸濠想到前世去国家大剧院看演出时的情形,于是又问了一句。 “圆形啊……依大明现有的技术,恐怕……” 严嵩听后直皱眉,不过很快他便双眉一挑,脸上也露出一丝笑容来, “陛下,臣以为,或许咱们可以学学古罗马人,先修一座半圆形的阶梯状露天大剧院。 至于室内的剧院吗,可以再好好规划研究一下,等方案成熟了,再修建。” “露天大剧院?” 严嵩此言,也让朱宸濠眼前一亮。 中国古代并没有形成话剧这样的戏剧表演体系,而戏曲对舞台的要求不高,即便是清朝时号称三大戏楼的戏台,其实也是简陋不堪。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也跟中国戏曲艺术的侧重点不同有关。 戏曲跟话剧比起来,更着重于一个“听”字,而非是“看”。 以前有戏曲表演时,人们往往也是说的去听戏。 好些人,甚至还会在看戏的过程中,闭上眼跟着“角儿”的演唱摇头晃脑。 这种情况下,自然也就不怎么重视舞台效果了。 而戏剧表演,更注重的是演。 光听,那就是看了个寂寞。 对舞台的要求当然也就水涨船高。 修建露天大剧院完全能满足观看的需求。 对光线而言,恐怕就不是担心看不清,而是怕太亮了。 当然,露天大剧院的缺点也不少。 比如对天气的要求。 下雨下雪都不能演出。 冬天太冷,夏天太热,也只能歇着。 所以即便修建露天大剧院,室内剧院该修还是得修。 朱宸濠权衡一番之后,决定可以修一座试试。 毕竟这种剧院,早在公元前那帮古希腊和罗马人就已经能建起来,如今大明要修,肯定比那时容易多了。 “可是陛下,露天大剧院的占地面积只怕不小,但如今京城内早已是人多地少,这个选址很有点困难啊。” 在朱宸濠点头同意修建露天大剧院后,严嵩又想到了另一个问题。 朱宸濠听后想了想才说道: “我记得,北京外城就是在嘉靖时修筑的吧。” “陛下也想扩建北京城?” 严嵩显然听懂了朱宸濠的意思。 “嘉靖修外城,其实是为了保障他前往天坛等处祭祀时的安全,而我却想为城内百姓构筑一个更好的生存环境。 现在的北京城,皇城、衙署和军营占据了大量地方,商业和服务业几乎失去了发展的空间,唯有修筑外城,才能解决这个问题。” 朱宸濠以后是想要大力发展商业这一块的,而北京城的现状显然不利于此点。 “陛下说得是,南京之所以更加的繁荣富裕,除周边环境为,还有就是因为它有更大的空间。” 严嵩也很认可朱宸濠之言。 “唉,可如今需要用钱的地方太多,实在是抽不出那么多资金来修外城。” 朱宸濠这时却又微微摇了摇头,随后他看向严嵩道: “哈,历史上主管外城修筑的,应该就是你吧。 嘉靖修了差不多十一年,最后却草草收场,想必就是因为你这家伙在主持扩建的过程中中饱私囊,贪墨和挪用专款的缘故。” “……” 严嵩一阵无语。 他没想到这都拐到自己身上来。 “算了,不说你小子了。” 朱宸濠过了把嘴瘾后便不再打趣严嵩,而是缓缓说道: “看来,也是该把税制改革提上日程了。” “陛下所言甚是,就拿商税来说吧,明朝中后期就有一个很大的问题,那便是真正该征收税费的人不收,却只盯着那些中小商人往死里收。” 严嵩对税收这一块看来也有些想法,所以在朱宸濠提及要改革税制时,便说了下明朝在征收商税上的弊端。 “真正该收之人? 你把话说明白了,到底是什么人。” 明朝一直都收不了多少商税,也就万历、天启时才大幅增加。 而万历和天启所征收的对象,就是那帮中小商人。 那些人做点小买卖,本来就不容易,结果还得面对欲壑难填的朝廷,自然是苦不堪言。 所以当时的东林党人骂皇帝与民争利倒也没错。 “陛下,我大明从弘治开始,那些后宫外戚、藩王和宦官,以及勋贵、官员和士绅们,就已经开始涉足商业这一块儿了。 前朝时,正德甚至亲自下场,设立大量皇店为自己捞钱。 而这些人因为身份特殊,在参与商业经营后,往往能迅速获得大量的财富。 可也正因为他们的身份,所以根本就没人敢去向他们征税。 长此以往,也就等同于国家的财富大量流入到了那帮人的手中。 可他们钱再多,也不会对国家有丝毫的好处。” 严嵩在说这番话时,颇有些义愤填膺的样子。 看来,他还真对这方面有所研究。 朱宸濠也知道严嵩说的是事实。 因为原主就没少利用自己藩王的身份大搞商业活动,为其造反大业筹措资金。 而在那个过程中,压根儿就没人来找他收过税。 (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