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三十八章:长安(一) (第2/2页)
翼翼地展开。 他高高举起帛书,透过月光,看着上面的笔迹,像是一个开心得老小孩似的,笑吟吟说道:“胡兄还是太保守啦。吾以为,兴儒家千年者,必此子也!怎能不助?” 褚大沉思片刻,道:“师尊,胶西乃诸侯王的地盘,我儒家插手,恐怕不太容易。” “我知道。”董仲舒语气平淡,一副看尽世间沧桑的模样,“胡兄信中,一共提到两件事:军功,征购粮食。” 他将帛书塞进胸口的暗兜中,转过身,看着这个徒儿。 继续说道:“按照我对刘端的了解,这两件事,必定和他有关!” 褚大挠了挠头,不解地问道:“那我儒家应如何应对?” 董仲舒再次注视未央宫的宫阙,叹了一口气,道:“此事,只有那位插手!否则,无解!” “那弟子明日便入宫拜见陛下。” “不急!” “师尊?为何?” 董仲舒回忆着朝堂上的种种过往,笑了,笑得很灿烂。 当初,为了对抗窦太后,自己可没少和那位谋划。 整个大汉,除了自己,能够猜透那位心思的,恐怕寥寥无几吧。 看着弟子,直截了当地说道:“哪怕你去面见陛下,他也会以证据不足,搪塞过去。” “啊?不会吧!陛下不是一直准备削藩吗?这可是好机会啊!” “哈哈,削藩这件事,虽必行,但需要看准时机。”董仲舒瞅着未央宫的位置,淡淡地说道:“若没意外,陛下三年之内,不会削藩!” 这是他基于对刘彻性格了解,作出的判断。 刘彻这个人向来爱面子。 哪怕强硬的窦太后,在捕杀“祸乱朝堂”的儒家之人的时候,也会顾忌刘彻的面子,选择一个合适的场合。 马邑之围,过去将近三年了吧? 兴师动众,却一无所获,成为了全天下的笑柄! 大家明面上不说,暗地里议论的,绝不在少数。 这让一向爱面子的陛下,脸往哪搁? 虽然战争失败有背锅侠,但是,当初批准出兵的,是皇帝! 这是刘彻永远也无法泯灭的痛苦! 不过,万幸。 痛苦虽然无法泯灭,但是可以减少。 而减少的方法,那就是打一场胜仗! 打一场大汉主动出击匈奴的胜仗! 所以,董仲舒敢断定,三年之内,必定会有一次与匈奴的大战!一场用兵人数过万的大战! 古往今来,凡是用兵,都要确保后方的安定。 一旦朝堂作出出兵匈奴的决定,就必须安抚诸侯王。 这是权衡之道! 褚大急得抓耳挠腮,“师尊,那我儒家要怎么帮忙。” 董仲舒与眼前这个得意的弟子对视,嘿嘿一笑,给出来四个字:“合纵、连横!” “纵横之道?” “然也!” 褚大急忙跪地,拱手一拜,“请师尊教我!” 董仲舒摇了摇头,把弟子扶起来,淡淡地说道:“不需要教,你已经见过了?” “啊?” “胡兄除了给我送信之外,是否还给别人送信了?” 褚大低着头,眨眨眼,回忆着。 他想起来什么,道“胡师还派遣儒家弟子,送信雁门。” 董仲舒高兴地拍拍手,“这就对啦!这封信就是胡兄的合纵之策!至于连横,则需要我进行了。” “师尊,弟子不明白……” “当年,合纵乃苏秦之谋!弱国联合,对抗秦国。胡兄送信雁门,便是为了拉拢雁门军方!依雁门那位的影响力,大汉军方三分之一,都站在了我们这一边了。” 董仲舒看着更加迷茫的弟子,继续说道:“胡兄已经完成合纵,接下来,吾会在长安展开连横,寻一靠山!一个足够让我们随意行事的靠山!” 说罢。 他看着未央宫的位置,笑了。 显然,让谁做靠山,他心里已经有底了。 除了那位,还有哪个靠山更加强大? 不过,在拜托那位之前,他还需要找一个人! 只要能让那个人也站队,胶西,不足为惧! 想到这里,他轻唤,“褚大!” “弟子在。” “随为师进屋!在连横之前,为师需要给儒家各学派发一封亲笔信!一封正式表达我公羊意思的亲笔信!” 想合纵连横,必须要有底牌。 要有一个让其他势力看得起的底牌。 而他公羊学派的底牌,便是整个儒家! 董仲舒走上台阶,扭头,最后又看了一眼未央宫的宫阙。 什么也没说,只是露出一个意味深长的笑容。 他对着褚大挥了挥手,向书房走去。 二人长长的影子,逐渐消失在院子内。 …… 今夜 儒家准备动手了! 他们准备向世人展示他沉寂多年的獠牙。 ……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