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60章 关黑屋 (第1/1页)
袁可立和孙承宗是顾命大臣,地位尊崇的上书房大臣。 孙传庭有从龙之功,据说还是小皇帝亲点,正二品的副总参谋长、漕运总督。 没一个人得罪得起啊。 这个小皇帝,人虽小,心眼却是坏得很呐。 袁崇焕心里编排着乾圣,争中生智道:“陛下,三位大人是重臣,自然可免跪拜之礼,臣如今是白服,当对陛下恭敬有加。” “如此说来,朕若赐你高官,你就不用跪拜喽。”朱慈炫仿若恍然大悟。 袁崇焕再次傻眼,不是该给我台阶下嘛,你这小皇帝,一点都不通情理啊。 见逗够了,朱慈炫才让其平身。 可没等问话,袁崇焕已恭恭敬敬,上奏道:“陛下,若予臣便宜行事之权,朝廷全力支持,臣当可五年平辽,以消朝廷大患。” 这下轮到孙承宗傻眼,谁让你平辽了?是让你来守宁远啊! 凡是明末小说,牵涉到袁崇焕的,同种场景各种描述,朱慈炫都熟烂于心。 并且,一听到袁崇焕名字,立马会浮现在脑海。 内心甚是无语,他仍好奇地问道:“如何平辽?卿试讲之。” “陛下,只要拨五万精锐卫队,保证粮饷军械充足,臣筑堡推进,不出五年即可平辽。” 袁崇焕说得信誓旦旦,神采飞扬,仿佛一切皆在他掌握中。 比历史上靠谱,至少还知道要精锐卫队。 给了一个中肯评价,朱慈炫笑问袁可立:“袁卿,若您要平辽,需多少精锐卫队?” 因为朱慈炫从末有此想,袁可立还真没考虑过,他规划的是两年后与建奴一战,需要的军队也不仅仅是卫队。 他思索一番,回道:“若只是打败建奴,臣只需两万精锐卫队,再配之辽东诸将;若要基本肃清建奴,恐怕需十万精锐卫队,耗费时日不会短。” 一开始,袁崇焕心里还忐忑得很,可一听袁可立多要一倍兵力,心气顿时又上来,疾呼道:“陛下,臣只需五万。” “闭嘴!” 孙承宗终于怒了,昨晚将乾清宫书房议事规矩,跟你说得明明白白,你还犯好斗之心,要跟老夫过意不去吗? “孙大人,本官实话实说而已。” 见袁崇焕还要辩解,孙承宗怒瞪着他,厉喝道:“尔一白身,哪来的本官?!” 这回,一点面子都不给。 “陛下,臣失言。” 心里极其不屑,至少表面上,他对皇帝还得恭敬。 朱慈炫大度地摆摆手,道:“无妨。” “陛下,只要调拨臣五万精锐卫队,臣若平不了辽,愿取下臣之人头,以谢陛下。” 袁崇焕有再多不是,做事还是认真的,将京中发生的事了解得清清楚楚,深知精锐卫队之强大。 又从孙承宗那,了解到乾圣行事风格,慎之又慎地策划今日之陛见。 要不然,他自认为只需两万精锐卫队,当可扫平关外。 听他说得如此诚恳,换个皇帝定会心动不已,问题是他面对一穿越人士,对他德性了解得很。 心里又好气又好笑,努力调匀呼吸,朱慈炫方淡淡道:“对平辽,朕不感兴趣。” “陛下……” “闭嘴!” 孙承宗再度暴怒,喝断袁崇焕的话,斥道:“今日陛下召见,是让你禀报守宁远事宜,而不是平辽的!” “平了建奴,宁远还需守吗?” 听他竟然还反驳孙承宗,朱慈炫再也抑制不住怒火,喊道:“来人!将这狂妄之徒,打入锦衣卫诏狱,去替杨镐出来。” 茅元仪曾是杨镐幕僚,他早想卖个人情,放杨镐出狱。 袁崇焕自个凑上来,朱慈炫顺水推舟,将此事给办了。 “陛下!” 袁崇焕急了,但冲进书房的卫队警卫,毫不留情地架起他,来去如风地出了书房。 “陛下……啊!” 到了外面还敢叫,卫队警卫就给他重重一下子。 “陛下……”孙承宗非常惭愧,要请罪。 朱慈炫无所谓地摆摆手,劝慰道:“孙卿无须愧疚,袁崇焕目中无人,需好好敲打敲打,不然捅破天都有可能。” 随即决定推出黑屋,赏赐给袁崇焕:“王承恩,传旨给锦衣卫,给袁崇焕找个单间,用黑布四面遮挡,不透一丝光线,严禁与之说话。” 王承恩领旨后,他想了想辽东诸将,便改变主意:“朕决定,以祖大寿为主将,守卫宁远。待宁远之战后,再谴祖大弼率一部,前往张家口,任张家口总兵。” 祖大弼一猛将,心眼要少些,用起来更放心。 “陛下圣明。”袁可立三人都无异议。 顿了顿,朱慈炫继续道:“袁崇焕性格张狂,不过能力还是有的。人才难得,不用未免可惜。诸卿觉得,该放到何处为好?” 思考一会,袁可立建议道:“陛下,要不让他去宣大搅搅局吧。” “陛下,”孙承宗赞同道,“只要他用心,这个能力还是有的。” 宣大,尤其是张家口,八大“皇商”本大营,势力盘根错节、根深蒂固,可谓一手遮天。 文武官员几乎没清白的。 提到宣大,朱慈炫又想到马士英,现在是大同知府,本想放到南边搅局。 既然让袁崇焕去宣大,那就让马士英先留下,协助袁崇焕吧。 另外,还得调两名辽东将领,加强宣大军权。 想到这里,他点头道:“袁崇焕任宣大总督,马士英升大同巡抚。另外,宁远之战后,再调祖大乐率部,任宣府总兵;祖宽率部,任大同总兵。” 这两名将领,历史上曾入关平贼,对他们的能力,朱慈炫还是认可的。 “陛下开始布局?”袁可立问。 朱慈炫点点头,随后解释道:“宁锦多战事,辽东诸将算是久经考验,去宣大任总兵还是胜任的。另外,若林丹汗来打草谷,有三位久经沙场的辽将在,想必他也很难讨得便宜。” “如此甚好,既可分化辽东诸将,又能安其心,还可防蒙人打草谷。” 袁可立赞同,孙承宗两人也点头同意。 不过,孙承宗还是劝道:“陛下,文官调任还得稍缓缓,以免晋商势力强烈反弹。” 对这事,朱慈炫真没这么急,一则军事准备不足,二则政务人才不足。 他打算等李邦华、倪元璐从陕地回来,再将他们安插进去,然后以点带面,替换晋地官员。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